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中考生必读:2018中考作文写作技巧

http://www.newdu.com 2020-05-13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有哪些技巧可以让中考作文水平提升一大截呢?中考网整理了《中考生必读:2018中考作文写作技巧》,供同学们参考。
    一、好题目来点睛
    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而美丽的眼睛是应该富有个性的,或顾盼流神,百媚皆生;或凝神远眺,充满睿智;或目眦尽裂,令人按剑而跽。总之,好的标题应该光段耀章,让人见了有欲罢不能之感。
    1 名作借用法
    对中外文学名著书名(篇名)、影视片名巧妙改装,旧瓶装新酒,别出心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例:①《丧钟为谁而鸣》(借用海明威同名小说标题)
    ②《过秦论》(借用贾谊《过秦论》的标题)
    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借用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的标题
    ④《诚信苦旅》(改写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2 佳句引用法
    引用或化用诗词名句、流行歌曲、广告词、民间谚语、警句、成语,暗含旨趣,妙化无痕,富有文化底蕴。
    例:《冲冠一怒为什么》、《春鸟意多哀》、《春风又绿复读班》、《蓦然回首》、《各领风骚数十天》《问世间信为何物》(化用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的诗句) (2011年大纲全国卷)
    ②《且放树苗山林间》(化用李白“且放白鹿山崖间”的诗句)(2011年上海卷)
    ③《大江东去》(化用苏轼的诗句)(2010年课标全国卷)
    ④《江山代有才人出》(化用赵翼的诗句)(2010年课标全国卷)
    ⑤《借你一双慧眼》(化用流行歌曲)(2010年福建卷)
    ⑥《怎一个“情”字了得》(化用李清照的词句)
    3 修辞妙用法
    妙用比喻、比拟、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特殊加工,可以收到新颖、含蓄之妙,生动形象,出神入化。
    例:①《生命就像一棵大树》(比喻)
    ②《开花的梦想》(拟人)
    ③《向日葵没有眼泪》(拟人)
    ④《荷之秋思》(拟人)
    ⑤《相信自己,坚持真理》(对偶)
    ⑥《在环境中成长,于奋斗处成才》(对偶)
    ⑦《读书乐,乐读书》(顶真)⑧《假治怎能治假》(回环)
    4 相关组合法
    把多个相关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会引发读者思考,思考这几个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它们共同创造的意境。
    例如:《“望远”与“显微”》、《树与叶》《蓝色蛹·金色蝴蝶》
    5 跳跃组合法
    把多个毫不相关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会引发读者的好奇,思考这几个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它们所要表现的主旨。
    例:《画蛋与练功》、《感冒与改革》、《文学与出汗》、《父母与官》、《伊拉克·张国荣·非典》
    6 多项并列法
    把结构相同、相似的词放在一起或文章中的关键词排列使用,会使题目显得有气势,给人强烈的层次感,内涵丰富又简洁明快。
    例:①《敢辩·巧辩·善辩》②《亲情·友情·故乡情》③《岸·流水·奔放》④《播种·丰收》⑤《传与逝》
    7 话题添加法
    话题添加法,就是在话题的关键词的前面或后面添加新词,对其进行限制或补充,构成适合自己写作的新题目。
    例如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在“幸福”之前加上新的词语,构成《感受幸福》《体味幸福》《珍惜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等题目;还可以在“幸福”之后添加一些新词语构成《幸福无忧》《幸福的感觉》《幸福的心情》《幸福大观园》《幸福是一种乐趣》《幸福是人生的追求》等题目。再如以“转折”为话题,可以拟为《转折,从这里开始》
    8 点题法
    一个好的标题应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准确,也就是高度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二是简练,也就是用较少的文字概括全文内容。三是新颖醒目,扣人心弦。点题法,直接以文章的主题或观点做标题,常用于议论文。标题明确了主题,给人以明确清晰之感,起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
    例:①《情有独钟》②《坚守诚信》③《深阅读之美》
    9 借用公式法
    借用数学上的公式,将有关联意义的事物联系起来,会使标题产生新颖感。
    例:①《“杜拉拉”≠环境决定论》(2011年上海卷)
    ②《才能+机遇=成功》
    ③《勤劳+高科技=财富》
    ④《8-2﹥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