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物理 > 综合辅导 >

由教材内容衍生的中考题


    由教材内容衍生的中考题
    山东省临邑县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陈增军 山东省临邑县教育局教研室 刘海霞
    原型1──教材中的“演示”实验
    例1(2011·菏泽中考)很多同学有过疑问:“声音具有能量吗?它具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和频率是不是有关呢?”某同学对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为一个圆筒,它的一端用剪成圆片的挺直的纸(纸的中间剪一圆孔)粘牢,另一端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用橡皮筋扎牢。B为一只点燃的蜡烛。完成表中的内容
    
    

    探究内容
    

    “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声能与响度是否有关”
    

    小孔距烛焰的距离
    

    3cm
    

    

    做 法
    

    

    

    观察内容
    

    

    

    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你的做法是                        
    答案:拍一次或每次拍的快慢相同
    

    

    探究“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探究“声音的能量与响度是否有关”
    

    小孔距烛焰的距离
    

    

    3cm
    

    做法
    

    后拍塑料膜
    

    轻拍、重拍塑料膜
    

    观察内容
    

    烛焰是否摆动
    

    烛焰摆动幅度是否改变
    

    

    【解析】本题来源八年级上册教材P29“演示”实验内容:(见上图)演示实验:声波能传递能量吗?去掉饮料瓶的瓶底,蒙上橡皮膜。将瓶口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火焰会摇动吗?本题在教材演示实验基础上对实验装置进行改造,结合声音的响度和频率的知识设计实验探究声音是否具有能量。考察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能力。源于课本内容的同时成为了中考新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热情,学生做题会感到没有压力,提高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原型2──教材中的“探究”实验
    例2(2011·扬州中考)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运动,碰到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目的是探究小车动能的大小与        的关系;若小车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越大,说明小车对木块         越多,从而判断小车的动能越   (大/小);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将      (能/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
    
    答案:速度   做功    大    不能         
    【解析】本题来源九年级教材P29的“探究”实验内容(见右上图):从斜面滚下的铁球A碰上物体 B后,能将B撞出一段距离。利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思路,分别研究动能的大小跟质量、速度的关系。利用转化法,把A的动能大小转化成B运动的远近来体现;在同样的情况下,B被撞得越远,A的动能越大。本题把小球换变成了小车,并只研究动能大小和速度的关系。更换了部分器材,省略了部分探究问题,变成了新题,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没有改变,学生只要真正掌握该实验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思路就能正确解答本题。
    原型3──教材中的“想想做做”
    例3(2011·三明中考)小明同学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如左下图所示,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B.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C.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D.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解析】本题来源八年级上册教材P5“想想做做”内容:(见右上图)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会下落吗?研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当用嘴向下吹乒乓球时上方的空气流动变快压强变小,小于下面大气压,产生向上的托力。乒乓球不仅不会下落而是上升。本题依据教材中的“想想做做”内容,改变了题目类型,将问答题变成选择题,使问题具有提示性和趣味性,降低了题目的难度。
    原型4──教材中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例4(2011·威海中考)如图所示,在一个罐子的盖和底各开两个小洞,将小铁块用细绳绑在橡皮筋的中部穿入罐中,橡皮筋两端穿过小洞用竹签固定,做好后将它从不太陡的斜面滚下,则观察到的现象是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答案:罐子从斜面滚下后又返回  重力势能、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解析】本题来源九年级教材P120“动手动脑学物理” T6的内容。在一个罐子的盖和底各开两个小洞,将小铁块用细绳绑在橡皮筋的中部穿入罐中,橡皮筋两端穿过小洞用竹签固定,做好后将它从不太陡的斜面滚下。观察是否有什么出人意料的现象。怎样解释看到的现象?可以看到罐子从斜面滚下后又返回,沿斜面下滑的罐子的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再转化成橡皮筋的弹性势能而使罐子上升。本题充分利用课后习题的问题,出示实验图片,让学生思考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并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题目的设计没有脱离教材,重点考察了动手、分析能力。
    原型5──教材中的“想想议议”
    例5(2011·浙江衢州中考)杭长高铁衙州段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高铁用无砟轨道,即路基不用碎石,钢轨直接铺设在钢筋混凝土的路基上(如图甲所示),建造的成本高,但能确保列车快速通行的安全;传统的铁路钢轨铺设在枕木上,之下为小碎石铺成的路砟(如图乙所示)。请分析回答:
    (1)传统的铁路钢轨铺设在枕木上,通过     的方法来减小压强,防止钢轨下陷;
    
    (2)高速列车进站时的速度要比普通列车大一些,为避免候车乘客被“吸”向火车的事故发生,站台上的安全线与列车的距离也要更大些(如图丙所示)。这是因为高速列车进站时车体附近空气流动速度更大,气压更        (选填“大”或“小”)。
    答案:(1)增大受力面积    (2)小
    【解析】本题来源九年级教材P78“想想议议”内容 (见右上图) :用什么办法可以增大压强,什么办法可以减小压强?根据压强公式P=F/S可知,增大压强的方法有(1)增大压力(2)减小受力面积(3)增大压力,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则方法相反。铺设铁轨属于减小压强的内容,实际做法是铺设枕木来增大受力面积。本题借助教材“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把常规的铁路知识变成了社会热点问题---高铁知识,并结合流速和压强的关系把问题内容进行了整合,使题目更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并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
    原型6──教材中的“插图”
    例6(2011·杭州中考)如图所示,小李的质量为50千克,可以举起80千克的杠铃;小胖的质量为70千克,可以举起60千克的杠铃。他们两人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比赛,双方都竭尽全力,看谁能把对方拉起来。比赛结果应是(      )
    
    A.小李把小胖拉起
    B.小胖把小李拉起
    C.两个都拉不起
    D.两个都拉起
    答案:选B
    【解析】本题来源九年级教材P69中的“插图”(如上图),插图中描述的是胖子和瘦子提货物的漫画,引出定滑轮的相关内容。定滑轮的特点是不省力,胖子体重大提起的货物也多,瘦子体重小提起的货物也少。让瘦子去提取胖子的货物,瘦子反而货物把提上去了。本题把提货物图片改成拉力比赛的图片,增加了题目的趣味性;题目中还加入了举杠铃的干扰信息,增加了题目的难度。解答本题时要抓住定滑轮的实质和作用,把对方的体重当作货物,排除杠铃的干扰信息,便能正确解答本题。
    由教材内容衍生中考题的现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标要求不仅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源于教材的题目,不是教材内容的生搬硬套,突出了尊重教材、重视教材、激活教材的指导思想,既有基础性又有拓展性。这也要求我们使用教材时,要充分利用、开发好教材,不仅落实好课标的基本要求,还要学会对教材内容创新性的使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