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实验问题解疑
http://www.newdu.com 2025/09/24 01:09:00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问题解疑 山东省高唐县琉寺中学 李洪生 一、探究声音的产生 1.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声? 用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声,使总结出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更具有普遍性。 2.实验中如何观察发声体的振动? 让正在发声的物体接触较小、较轻的物体,使其振动,将发声体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在观察发声体振动时应用了什么方法? 应用了转化法。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探究声音的传播 1.在探究固体传声的实验中,为什么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 只有紧紧地挨在一起,才能使声音完全在固体中传播。 2.在探究固体传声的实验中,为什么要轻轻敲桌面? 轻敲桌面可防止声音过大,尽量避免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3.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中应用了什么方法? 应用了理想实验法。 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实验中可折转的光屏的作用是什么? 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 2.实验时,为什么要求在光屏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 是为了便于得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实验中,将另一纸板沿ON向前或向后折会发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会发现只有当两纸板在同一平面上时,纸板上才会同时出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在同一平面内。 4.实验中,为什么要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记录并比较两角的大小? 多次测量是为了使得出的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更普遍,更有说服力。 实验结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四、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中如何粗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另一侧找到一最小的亮点,即为焦点,测出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2.为了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如何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 调节烛焰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实验过程中如何改变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 凸透镜不动,将蜡烛从远及近靠近透镜,光屏则相应的远离凸透镜,直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为止。 4.若用遮光板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成像如何? 光屏上成的像还是完整的,只是像变暗了些。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的规律 1.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规格不同的两个小灯泡并分别测量两次结果? 若小灯泡规格相同,无论串联还是并联,通过灯泡的电流或灯泡两端的电压都是相等的,无法得出实验结论;进行多次测量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2.实验中如何选择电流表或电压表的量程? 可根据提供的电源,依据欧姆定律估测所测电流或电压的大小,再选择;也可采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3.实验开始,当开关闭合时,发现电表的指针反向偏转,说明实验有什么问题? 电表的“+、”、“-”接线柱接反了。 4.通过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串联电路: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I=I1=I2);电路的总电压(电源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U=U1+U2)。 并联电路:电路的总电路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且都等于电路的总电压(电源电压)U=U1=U2。 六、探究电流跟电阻、电压的关系 1.实验中为什么对不同的各电阻进行多次测量? 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和特殊性,使实验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2.在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处于什么位置?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大阻值处,这样可使电路中电阻最大,电流最小,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3.该实验主要应用了什么物理方法? 主要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图像法。 实验结论: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七、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实验室测电阻通常用什么方法?其原理是什么?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伏安法);原理: ![]() 2.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保护电路;能方便地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灯泡的电流。 3.在不同的电压下测得的同一只小灯泡的电阻值并不相同,为什么? 实验说明,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八、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原理图是什么? 如图所示: ![]() 2.实验中如何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电表的量程参照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选择大于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量程。 3.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保护电路;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使其电压值满足略低于、等于或略高于额定电压。 4.实验中,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时,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比较暗且没有发生变化,原因可能是什么? 滑动变阻器没有起到变阻的作用,导线接到了电阻丝两端的接线柱上。应在闭合开关前,导线一端连变阻器的金属杆,一端连电阻丝,且滑片位于阻值最大位置。 5.能否多次测量求出电功率的平均值作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不能,因为在不同的电压下小灯泡的电功率不同,小灯泡的电功率随两端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九、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1.实验中采用什么办法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通过观察吸引曲别针的数目多少,显示磁性的强弱。 2.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保护电路;改变电磁铁中电流的大小。 3.实验中,两个电磁铁为什么要串联? 串联是要控制电流相同,用来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线圈匝数的关系。 4.实验中应用了哪些物理方法? 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实验结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线圈的匝数和电流的大小。 十、探究电磁感应现象 1.实验中,由于产生的感应电流较小,应采取什么措施使现象明显? 尽量选用磁性强的蹄形磁体;用导线制成的矩形多匝线圈替代单根导线;切割磁感线时,垂直且尽量快速。 2.实验中,为什么使导线在磁场中沿不同的方向运动? 便于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之一——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和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的关系。 3.实验中,为什么要调换磁体的磁极? 目的是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和磁场的方向的关系。 实验结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导体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十一、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实验中对所选用的固体物质有什么要求? 所选择用的固体物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同种材料;质地均匀;实心。 2.实验中为什么对同一物质多次测出质量和体积的对应值?实验中为什么还要换用不同的物质多次测量?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和特殊性。 3.实验中,除了利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同种物质外,还用到了什么方法? 还用到了图像法,其特点是:形象、直观,便于得出实验结论。 4.通过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即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变);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十二、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测量固体密度时为什么要求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若先测体积后,其表面会沾有少量的水,使测得的质量偏大,使误差增大。 2.在测量固体体积时,量筒中要倒入适量的水,适量的标准是什么? 以固体全部浸没为宜,且能准确方便读数。 3.测量固体体积时,若所测固体不沉入水怎么办? 采用“针压法”或“沉坠法”使其浸没水中,测出体积。 4.实验中如何测量盐水的体积和质量? ①先用天平测出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②将小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③再用天平测出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④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m1-m2。 十三、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实验中,为什么每次都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开始滑下? 这样可使小车从斜面滑下到开始做水平运动时的速度相同。 2.实验中怎样表现阻力的大小? 阻力小,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大;阻力大,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小。 3.实验中过程中主要应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和理想实验法。 十四、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实验中,如何改变力的大小? 通过加减盘中砝码的个数来改变力的大小。 2.在实验中,把小车转过一个角度,这一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探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3.实验中,在桌面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滑轮,且两边都有小盘,在小盘中放砝码,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可简记为:“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十五、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实验中为什么要求匀速拉动木块? 匀速拉动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平衡力作用,即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则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2.实验中如何改变接触面所受的压力的大小? 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的数量。 3.实验中如何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分别让木块在棉布、毛巾、木板上匀速运动。 4.实验主要应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主要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5.通过实验探究可得出什么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十六、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在实验中,如何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用泡沫塑料(或海绵)被压下的深浅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实验中应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实验中用海绵效果更好,为什么? 因为海绵容易发生弹性形变,容易观察实验效果。 实验结论: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压力一定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十七、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仪器是什么?它怎样显示压强的大小? 压强计;通过压强计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显示压强的大小。 2.怎样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将压强计的探头依次放入同种液体不同深度的地方,观察U形管两侧的水面高度差。 3.如何探究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的关系? 保持探头在同种液体中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朝向,观察U形管两侧水面的高度差。 4.如何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 将探头分别放入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观察U形管两侧的水面高度差。 实验结论:①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在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相等,深度增大,压强增大;③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十八、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1.实验中,怎样求出浮力的大小?又怎样求出G排的大小? 用称重法求浮力,F浮=G物-F;G排=G总-G桶。 2、实验中对物块的选取有什么要求? 物块不能太重,以免超过测力计量程;物块不能吸水;物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便于测浮力。 3、实验中若烧杯中的水未加满,会对实验有什么影响? 会使所测物体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偏小。 4.实验中为什么要先测物块所受的重力和空杯所受的重力? 物体变湿后再测重力,会因物体沾水使测量值偏大;如果倒入水后再测空杯重力,会因杯子上沾水而使所测空杯重力偏大。 5.通过探究可得出什么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十九、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1.实验中要用到哪些器材? 器材有:长木板、木块、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2.在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物体? 这样可以使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便于读出拉力的大小。 3.在实验中,省力的多少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 在斜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斜面越缓越省力。 4.如何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 保持斜面倾斜程度不变,减小斜面的粗糙程度;保持斜面粗糙程度不变,使斜面变陡。 实验结论: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和倾斜程度有关,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无关。 二十、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在实验中,通过什么现象来说明动能的大小? 在同一水平面上,木块被撞得越远,说明物体的动能越大。 2.实验中为什么让铁球在同一位置释放?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什么问题? 让铁球在同一位置释放是为了让不同的铁球在撞击木块时的速度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在速度一定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 3.实验中为什么要让同一个铁球从不同的位置释放?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什么问题? 让同一个铁球从不同的位置释放是让同一个铁球在撞击木块时的速度不同,这是探究在质量一定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4.实验用到了什么研究方法? 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实验结论: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二十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实验中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取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温度升高的多少。升高的多,说明吸热能力弱,升高的少,说明吸热能力强。 2.实验中选用的物质是固体好还是液体好? 选用液体较好,这样便于控制吸收的热量相同,又便于用温度计测量升高的温度。 3.实验中怎样保证两种不同的液体吸收相同的热量? 可选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也可用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通电相同的时间。 4.实验中应用了哪些物理研究方法? 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5.实验还可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可使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被加热的时间,加热时间长,说明吸热能力强。 6.通过实验探究可得出什么结论?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考物理阅读题分类解析与练习
- 下一篇:赏析两例高压锅类中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