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红色的记忆 永远的“十月”──纪念十月革命爆发90周年
http://www.newdu.com 2025/09/15 03:09:53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热点专题:红色的记忆 永远的“十月”──纪念十月革命爆发90周年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宋道口中学 庞俊峰 热点纵述: 俄共产党员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90年 ![]() 教材考点链接: 中国历史: 新文化运动后期 十月革命后的新内容:宣传社会主义。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创办《每周评论》。 口号: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意义: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世界历史: (一)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人和士兵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1917年8月,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2、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2、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3月,苏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人民的革命斗争。 (四)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 1、新经济政策 ⑴背景:苏俄进入和平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许多地区发生了农民暴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⑵内容:农民在向国家交纳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见经营一些中小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⑶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苏俄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农的热烈欢迎,到1927年国家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2、苏联的成立 1922年,俄罗斯联邦与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共同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到1940年,加入苏联的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 (五)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特点、评价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建成“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这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是: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的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用剥夺农民、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做法,实现高积累、多投入、快速度,片面发展重工业。在政治上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斯大林”模式后来对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 (六)苏联的解体 1、过程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B、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 C、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的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的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3、历史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 4、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历史启示: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坚持各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要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先进的社会制度必然会战胜落后制度,我们要充满信心。 命题方向: 1. 以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创办《每周评论》宣传社会主义来考查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或继续扩展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相关试题。考查题型多为选择题、材料解析题。 2.结合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的相似点,或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苏中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不同命运,考查改革开放相关内容,在二十一世纪,如何更好地面对未来,如何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3.以苏联解体,社会制度随之改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转入低潮为主题。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考查的题型以选择、材料分析、联系比较、综合归纳题为主。 4.联系90周年直接考查十月革命的时间、起义首先爆发的城市、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斯大林模式建立标志、特点、背景、评价等史实。考查的题型以选择题为主,或材料分析中的某一小题。 5.应考策略: 对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90年复习以下几点: 1、对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90年不求其“全”而求其“精”;2、不要只是关注周年事件本身,要注意与周年事件相关主题的知识;3、注意周年事件与其他热点的联系,注重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4、注重基础,回归课本。 能力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在90年前,在世界上发生的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到探索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事件是( )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十月革命胜利 C.苏联建立 D.新中国成立 ![]() A.俄国十月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巴黎公社运动 3.2007年11月7号米莎打算参加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90年游行活动,她应该准备的宣传图片应是( ) ![]() ![]() ![]() ![]() A.列宁 B.普京 C.斯大林 D.叶利钦 4.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的现成办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报据实验做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 ) A.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翻 5.1922年农民契可夫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官员的正确态度会是( ) A.增加税额 B.处以罚款 C.限量交易 D.放任自由 6.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段话中所指的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 ) A.斯大林模式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赫鲁晓夫上台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7.关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 ) A.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B.列宁──颁布1936年苏联新宪法 C.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8.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 A.67年 B.69年 C.75年 D.74年 9.从苏联解体这个事件中,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得到的正确启示是( ) A.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只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中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D.不能向西方发达国家开放 10.某历史小组展开探究活动,其中就问题“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的传播是在什么时候”出现了分歧,你认为应是(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新文化运动后期 C.五四运动之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 11.对于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的作用,下面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 A.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B.为五四运动作了组织准备 C.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D.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读图简答题 12.仔细观察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 列宁同志清扫地球 ⑴列宁同志清扫的对象有那些?在俄国,列宁同志清扫地球具体是指什么事件? ⑵列宁同志清扫地球,他扫到中国来了吗?怎样理解这一句话? ⑶请举一俄国以外的例子来说明列宁同志清扫地球,而不只是俄国。 三、分析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新时代的曙光”出现。 ──摘自人教版九下《世界历史》 材料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时代的曙光”的“新”指什么?距今已有多少年? (2)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3)材料三中,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得益于哪次革命? “后来苏联的模式”指什么?有人说“是邓小平挽救了社会主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四、探究题 14.200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90周年,中苏(俄)两国在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最终的结果却又不同,请列举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它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想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A 5.D 6.D 7.B 8.B 9.A 10.B 11. A 二、读图简答题 12.⑴对象: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旧势地主等。事件:十月革命 ⑵扫到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⑶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等。 三、分析材料题 13.(1) “新”指①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以及半殖民地。殖民地人民解放斗争的新时代。90年。(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②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向一个新时期;③五四爱国运动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中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3)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模式: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邓小平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等。 四、探究题 14.相似之处:两国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发都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苏联在农业集体化和中国在人民公社化过程都把农村引入社会主义;在实施中都追求高速度;都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都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原因:苏联改革无法克服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根据中国国情,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启示:①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②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采取正确的对策。(言之有理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关注民生无穷期
- 下一篇:书写历史丰碑──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