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备考经验 > 经验交流 >

杰出中学生应具备的14种能力--1、课前预习能力(3)


    课前预习能力四:预习语文的方法
    上面说的是预习的一般方法,各门功课都可采用。但是,各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因而预习方法也不尽相同。若是在预习前就把握住课程特点,那么预习的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先讲一下语文课应该怎么样预习。
    语文课多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相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语文课的目的,一是学习祖国的语言,二是训练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从这些特点出发,语文课采用及时预习的方法比较好。
    (1)通读课文
    课文一定要通读,而且应该朗读。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过好字词关
    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这样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确凿"是非常确实的意思,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呢?找一找参考书,看看是怎样解释的,如果找不到参考书,就用彩笔标画出来,以便讲这部分时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释的。
    (3)初步分析课文
    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识别层次与段落。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也可在课文边作上符号,老师讲到此处时就格外注意一下。
    (4)归纳中心思想
    用笔把归纳的内容记下来。上课的时候,和老师概括的中心思想相对照。
    经过上面四步,找准了自己听课时的重点、疑点和难点,一篇课文的预习就基本解决了。总之,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在预习过程中要注意思考。
    课前预习能力五:预习数理化的方法
    把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和语文课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数理化有一个共同的也是重要的特点:知识的连续性特别强。所以数理化课程虽然也可以作及时预习,但集中时间作阶段预习、学期预习,学习效率会更高一些。
    数理化课程虽然内容不同,但是预习时却有共同的规律可循。
    (1)阅读课文
    这是预习下几个步骤的基础。
    (2)亲自推导公式
    数理化课程中有大量的公式,有的课本上有推导过程;有的课本上没有推导过程,只是把公式的最初形式写出来,然后说一句,"经推导可得",就把结果式子写出来了。无论课本上有无推导过程,学生预习的时候都应当合上书亲自把公式推导一遍。书上有推导过程的,可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上的相对照;书上没有推导过程的,可在课堂上和老师的推导过程相对照。这样就易于发现自己的推导有没有出错的地方。自行推导公式既是自己在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又是在发现自己的知识准备情况。通常,推导不下去或推导出现错误,都是由于自己的知识准备不够,要么是学过的忘记了,要么是有些内容自己还没有学过,只要设法补上,自己也就进步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