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试题可能存在乱码情况,在查看时请点击右上角全屏查看 2018年湘潭中考语文复习题 (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书写分5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优秀的书籍是一种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míng) 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盒慰(jìe) .她把良师益友介绍给我们,使我们认识(qì) 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灵魂;她把智慧勇气赐予我们,让我们从狭(ài) 山谷走向广阔的草原。 2.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2分) A. 剽(piāo)悍 差(chāi)使 休憩(qì) 扣人心弦(xuán) B. 禀告(bǐng) 赫然(hè) 轩榭(xiè) 豁然贯通(huò) C.躯壳(ké) 瑟缩(sè) 淳朴(chún) 叱咤风云(chà) D.遒劲(qiú) 滑稽(jī) 祈祷(qǐ) 穷愁潦倒(liáo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我们学校的合唱队、舞蹈队、话剧团都办得绘声绘色,其中合唱队还代表我省中学生到国外演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B.要使我市成为一个经济、科技、文化的强市,还需要一个邯郸学步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C.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机关事业单位尸位素餐的现象将大大减少,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作风将会有很大的改变。 D.关于如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问题,大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最后我再补充几点,权当抛砖引玉吧。 4.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风吹过草原,无边的草叶根茎相连,轻轻摇曳,丝丝奏鸣,绿波微漾,送来缕缕清香,那是① 。风则显得更有耐心,它们一千年又一千年地从草尖儿轻轻掠过,为的只是等待一个机会,② ,吹开几片薄薄的云彩。 A.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 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B.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 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C.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 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D.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于逍遥 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5.古诗文背诵默写:(8分)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②子曰:“君子坦荡荡, 。(《论语》) ③ ,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④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⑤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⑦可怜九月初三夜, 。(白居易《暮江吟》)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⑵楚人怜之( ) ⑶录毕,走送之。( ) ⑷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7.名著阅读。(6分)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带领我们走进一次发现之旅,共同感受幻想之奇和科学之美。 【幻想之奇】 全书充满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 (人名)船长驾驶 潜艇在印度洋的珠场和“海中恶霸” 展开搏斗;在南极,他们被翻到下来的冰山困住,但凭着超人的智慧,用开水冲射、用铁锹凿,最终成功脱险;途径 岛,停在海底,他们穿上潜水衣,漫步海底… {科学之美} 在这场环球旅行中,惊险不断,险象环生,处处充满丰富的科学知识。有关下列自然现象的解说,本书未涉及的是( ) A.太平洋的黑流 B北极的极光 C大西洋的飓风 D墨西哥的暖流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争吵的雅俗(13分) 陈鲁民 ①人是群体动物,有事没事老爱往一起凑,臧否人事也喜欢见仁见智,议论纷纷,一旦意见不合,免不了争争吵吵。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 ②在俄罗斯某咖啡馆里,两个老友发生激烈争吵。一个教师,是诗歌的忠实拥趸;一个商人,坚决捍卫散文的重要地位。两个人为诗歌还是散文重要吵得不亦乐乎,后来大打出手。无独有偶,去年9月,两个俄罗斯工人在一起讨论哲学,当谈到他们共同的偶像——德国哲学家康德时,因意见不同而翻脸。 ③这年头常见的是,球迷为球队输赢而争论甚至打斗,粉丝为哪个明星更漂亮而争执动武,酒徒为谁喝得多喝得少而吵闹,恋人为争风吃醋而大动干戈,可没想到,居然还会有人为那些虚头巴脑的诗歌、散文而玩命,为哲学、康德而较真,听起来真如同天方夜谭。但不可否认,恰恰是这样的争吵能使人感到一些欣慰。毕竟,在物欲横流、发财高于一切的当下,还有人在仰望天空,捍卫精神财富,关注那些不挣钱的东西。 ④其实,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时期,或者说有过这样的小气候。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师生们学习钻研的劲头一点也不差,学术氛围也十分浓郁。据作家汪曾祺回忆,在昆明的小茶馆里,饿着肚子的大学生在争论李白、杜甫谁更伟大,豪放派与婉约派谁的艺术价值谁更高,四大名著的优劣得失,每每争得热火朝天,脸红脖子粗。老板娘很困惑:这帮面有菜色的学生娃咋就争得那么大劲,是管吃还是管喝? ⑤不光是学生争,老师也不消停。废名与熊十力皆为北大知名教授,两人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争吵也是常事。一日废名到熊十力处与其探讨佛学,生发异见,争论不休,忽而静止,原来二人已扭打在一处。不一会儿,废名气哄哄地走出,但至次日,乃见废名又来,与熊十力在讨论别的问题。 ⑥近几十年,改革开放,人们似乎早已放弃那些“荒唐无聊”的争论,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国家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过,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也慢慢显现出来,金钱至上的影响日渐蔓延。过于“务实”的风气,使我们被世人视为“物质主义”至上的国度。2013年末,法国市场调查公司发布了一项名为“全球物质主义、理财和家庭态度”的调查,在20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人对于物质的热衷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位居榜首。 ⑦当年,丘吉尔曾说过:“我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60多年后,撒切尔在谈到中国时则很自负地说过:“一个只会输出电视机的国度算不上伟大,一个能输出文化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强国。”如果把这当成对我们的提醒,认真盘查一下文化短板,在重视物质建设的同时,对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关心,将会是十分有益的。 ⑧倘若有一天,我们在高铁上听到有人在争论诗歌与散文的重要性,在酒吧里听到有人在探讨哲学与康德的意义,那就是文化复兴的令人鼓舞的信号。 (选自《杂文月刊》2014年4期,略有改动) 8.全国围绕哪句话展开论述?(2分) 9.联系上下文,谈谈第③段中画线的文字有什么作用。(2分) 10.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人们似乎早已放弃那些“荒唐无聊”的争论。(对句中加引号的“荒唐无聊”,你怎么理解?) (2)过于“务实”的风气,使我们被世人视为“物质主义”至上的国度。(“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1.当前形势下该怎样营造有利于文化复兴的时势风气?请细读上文并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链接材料】 (1)2013年,央视节目“汉字听写大会”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关于汉字文化传承的讨论。节目开播以后迅速引发数百家媒体高度关注、数千万网民全城热议。 (2)台北市花巨资塑孔子像,著名作家龙应台在《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一文中表示反对。她认为仅仅一个铜像是不能宣传孔子思想,复兴中华文化的。 (二) 传 递(15分) ⑴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⑵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⑶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⑷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⑸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⑹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⑺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⑻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⑼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2.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2分) 十分痛苦→ ① →重拾希望→ ② →十分感激 13.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的小男孩的性格特征。(3分) 14.第(6)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15.分析结尾划线句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3分) 16.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3分)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一)(4分) 凭栏人。春日怀古(元)赵善庆 铜雀台空锁暮云,进谷园荒成路尘。转头千载春,断肠几辈人。 17.曲中“ ”字写出了铜雀台的荒凉、破败景象。 18.“转头千载春,断肠几辈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10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上下一白(全) B.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就,便) C. 从武林门而西(西面) D.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表承接) 2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才一举头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②二者不可得兼 21.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湖中人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四、语言文字综合运用(10分) 23.阅读下面消息,写一则微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有理。(100字左右) 2014年8月26日,上海市教委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讲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全部删除,引发媒体热议。同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中表示不赞同把课本中古诗词删除,他觉得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代表着一种民族文化自信。 五、作文。(60分) 生活,有太多东西需要“守”住:舒展的笑颜,暖心的真情,炽热的爱好,有力的诺言,最初的梦想,闪现的灵光……守,让美好沉淀,幻化出如花的岁月。 但是,布满烟云的心情不必守,汲汲的功利心不该守,违心的言谈举止不用守……不守,用纯净兑酒,酿造出醇厚的甜香。 守与不守之间,流淌的是智慧,是追求,是涵养,也是成长。 请以“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6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