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http://www.newdu.com 2025/09/15 10:09:18 初三网 admin 参加讨论
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可能会对地理的学习感到困难,下面总结了七年级上册地理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球体。 (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2)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1)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2)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3)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4)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5)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6)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地球的自转 1.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4.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地球的公转 1.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4.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5.产生的现象: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2)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4)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五种地形特征 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高原:地面起伏小,坦荡,海拔较高,边缘陡峻;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山地:地面崎岖,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沟谷深;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两大山脉带: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丘陵:地面崎岖,海拔较低,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坡度较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且较平坦,最大盆地:刚果盆地。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生活 (1)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 (1)日变化 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2)年变化 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3)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4)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 3.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2)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3)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4)分布规律: 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P53中的图3.17) 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变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5)等温线图的判读: ①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高的为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的为低温中心。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6)世界“热极”撒哈拉沙漠,世界“冷极”南极大陆。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 下一篇:初中地理中考考点必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