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备考经验 > 学习方法 >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答题技巧17个(2)


    1.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一般不行)
    2.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总分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删掉),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删掉)后不合逻辑。
    八、修改病句类
    (1)用词不当
    1、感情色彩不当。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
    2、关联词用错。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2)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3、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
    4、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3)成分残缺
    1、缺主语。
    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作用,所以,应删去。)
    2、缺宾语。
    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4)语序不当
    1、逻辑语序不当。
    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
    2、关联词语序不当。
    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5)前后矛盾
    1、前后不统一。
    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
    2、否定多余。
    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不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不”。)
    3、范围不清。
    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它图片”。)
    (6)重复啰嗦
    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7)表意不明(歧义)
    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牛吃草”:应改为“牧童牵着牛,牛在吃草。”)
    2.认识了病句的这些基本类型,我们要把握病句修改的基本方法。
    (1)检查病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求。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提。
    (2)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份一一加以改正。
    (3)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其它字词)。不能另造新句。
    九、修辞手法作用类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8、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9、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论述了……(内容).
    十、说明方法作用类
    1.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2.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3.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4.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征。)
    5.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
    6.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特点突出。(答题要结合内容)突出了……(寻找比较点)
    7.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8.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9.摹状貌:(类似于描写)比较生动形象
    10.作引用: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
    ★答题方式:这一句(段)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的作用。
    十一、概括议论文论点类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
    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十二、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类
    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