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备考经验 > 学习方法 >

绝对吸引老师眼球的作文素材(2)


    情至极处,生死相许
    【关键词:深情】
    太和五年,元好问去并州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出身名门,所以他自小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很早便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时,因做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文采出众,但是官运艰涩,多次参加科举也未中选。
    这次他再一次参加科考,在赴试途中遇到一个猎人。这个猎人将一对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射下一只,另一只在空中盘旋哀鸣,确信伴侣已死,便也头朝地撞死。
    大雁的情谊深深打动了作者,于是便有了这首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词的开篇,作者开门见山,直接发问:问“世间”情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大雁殉情对作者的强烈震撼,并通过作者将震撼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此问又把对大雁的感慨,广义地推及世间万物,当然也包括人类。情至极处,“生死相许”,这该是何等的深情!
    契诃夫:专写小文章
    【关键词:专注,坚持】
    俄国作家契诃夫是世界“重量级”文学家,然而这位大作家特别钟情“小文章”。
    契诃夫初学写作时,只是给彼得堡一家叫做《花絮》的幽默周刊写点小文章。他写了五年小文章,很多人都说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有人说他写的小文章是雕虫小技,有人还说小文章轻飘飘的,不足挂齿,写长篇才有分量。契诃夫却不这么看,他说:小作品比大文章好,矫揉造作少,而又较易获得成功。契诃夫成名之后,仍然极为重视写小文章。他曾说:“我是极力拥护小作品的,要是叫我办一个幽默杂志,我会拒绝一切长文章。”
    乔治·奥威尔: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关键词:良知,正义】
    乔治·奥威尔,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着名的伊顿公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洛茨基派系(第四国际)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因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困扰其数年的肺病,年仅46岁。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
    萧乾的别样敬重
    【关键词:感恩,知人冷暖】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缘起一次采访,萧乾结识了沈从文,并拜他为师。沈从文十分满意萧乾,给他写信时,总是以“乾弟”相称,透出亲情般的关爱。从此,他们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友谊。
    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被严重“冷落”。迫于无奈,他放弃文学写作,转向文物研究。而所谓的“研究”,不过是在历史博物馆给各种各样的文物分门别类贴标签。抄写之余,还是不折不扣的解说员。
    一次,萧乾陪外宾去故宫参观,恰好是沈从文在解说。他拿着一根讲解棍,非常认真,时不时还有厉害的咳嗽声。“我看了很伤心,觉得这是一个年轻人干的事,怎么让他干?我怕影响他,也怕伤害他,躲得远远的……”萧乾的心里满是凄然。
    “文革”后期,沈从文从湖北咸宁改造回京。不久,萧乾去看他,见他一人住在东堂子胡同的一间房子,而妻子和孩子则住在小羊宜宾胡同,中间隔得很远,生活极不方便。萧乾就想通过在北京市委工作的一位朋友,联系历史博物馆的领导,给沈从文一家解决住房上的问题。为此,萧乾在背后一再尽力,却没有向沈从文说过只言片语。“他是我的恩师之一,是最早把我引上文艺道路的人。我最初的几篇习作上,都有他修改的笔迹……这都是我没齿难忘的。”显然,萧乾不是忘恩的人。
    萧乾对沈从文抱有感激,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沈从文的敬重—不见面,暗里助。可以说,这是一种别样的敬重,没有细心、爱心和素心,决不会有这样的做人高度。
    二、大师境界
    关键词:功夫在诗外,坚守内心,胸襟,超脱,美丽人生,视野,坚守,忘我,幸福,超越自己,成熟,不朽,勇于突破,守卫底线,自由,守拙,自嘲,大师无争
    大师王国维
    【关键词:博学,朴素,专注,传承,不朽】
    王国维作为一代大学者,平生钻研学问而无穷尽,他平日不介入政治圈子,不营生计,不交权贵,不慕荣华,不图享受,平日深居简出,生活简朴,虽交游不广,然与同时代之学术界人士有广泛接触,除与罗振玉、缪荃荪、沈曾植等人交流学术,交往较密,其《书信集》所收书信中就有与数十位学者的论学通信,他还与日本、法诸国学者有很多的学术交流。做学问是他一生的全部工作和事业,他以其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独特的地位。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沈渭滨:半世坎坷皆为字
    【关键词:学术,钻研,严谨,不懈不怠】
    沈渭滨先生书房里的一副对联:半世坎坷皆为字,一生惬意是文章。
    由“半世坎坷”到终以史学成名,是在不懈不怠的一路力行中实现的。渭滨教授以着述严谨为风格,文字之外,又能善谈,但立言之际绝不信口开河。我好几次目睹过他听人发言之极其专注,其间时或常脱下眼镜,以极细的蝇头小字在纸片上疾书,之后开口作论说,则言之滔滔,中气十足,一扫往日的老态。虽阐述之中有论争,有辩驳,而皆以学术论学术,人所共见的,俱是一种书生的认真。
    罗国杰:他用一生“正人心”
    【关键词:求知,真理,坚持,文化传承,师者】
    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里,罗国杰被年轻的学生们称为“镇院之宝”。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创者,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和《伦理学新编》等着作。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本、硕、博三级伦理学培养体系,由此成为全国高校伦理学的研究中心。他带出来的学生称自己为“罗门弟子”。
    “要坚持”是他一生中对学生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另一句则是:按照自己的思考去做,错了也没关系,只要我们真正追求真理。
    大江健三郎的获奖理由
    【关键词:关爱,父爱,灵魂深处,人生的挫折】
    我那个在智力上存在着障碍、却存活下来的孩子,在小鸟的歌声中走向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世界,并在其中成长,终于开始创作自己的乐曲。我认为,他最初的小小作品,无异于小草叶片上闪烁着的耀眼的露珠,充满新鲜的亮光和喜悦。纯洁一词好像由in和nocea组合而成,即没有暇疵。光的音乐,的确是作曲家本人纯真的自然流露。
    然而,当光进一步进行音乐创作时,作为父亲,我却从他的音乐中清晰地听到了“阴暗灵魂的哭喊声”。智力发育滞后的孩子尽了最大努力,以使自己“人生的习惯”——作曲,得以在技术上发展和构思上深化。这件事的本身,也使得他发现了自己心灵深处尚未用语言触摸过的、黑暗和悲哀的硬结。
    名教授启功的“胡说”
    【关键词:友善,与人交往,谦逊,学问,大师】
    启功待人友善是出了名的,“启功不打假”更被传为美谈。晚年应接不暇的来访,为书所累的无奈都与他以礼待人的谦和品性有关。章景怀说,与启先生共同生活的几十年里,他待人接物的礼数始终如一:对人称呼“您”,握手要站起来,送客要出门……而他送给别人书画作品的数量也可以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计名利、不摆架子、幽默可亲的启先生人缘非常好。
    约三十年前,先生应邀赴香港演讲《红楼梦》。先生登台鞠躬之后,便提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字:“胡说。”见满堂愕然,先生笑眯眯解云:“过去胡适之先生一家之说,或贬之‘胡说’;启功系满人,亦胡种也,今日所说乃真正之‘胡说’。尚盼诸位姑且听之,多予批正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