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备考经验 > 学习方法 >

初中默写五年常考篇目整理(2)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0.黄发垂髫
    四、《岳阳楼记》
    「五年二考」
    一、解释重点实词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古代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越(经过、经历)明年(第二年),政通(顺利)人和,百废具(具,通“俱”,全,皆)兴。乃(于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刻唐贤(形容词作名词用,名人)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通“嘱”,嘱托、嘱咐)予(我)作文以(用来)记之。
    ②予观夫(那)巴陵胜状(好景色),在洞庭一(全)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广远)无际涯(边,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晖(日光)夕(在傍晚,名词做状语)阴,气象万千。此(这)则(就)岳阳楼之大观(雄伟景象)也,前人之述备(详尽,完备)矣。然则(虽然如此,那么……)北(向北,名词做状语)通巫峡,南(向南,名词做状语)极潇湘,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得……乎”译为“大概……吧”)
    若夫(fú,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像那)淫(过量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天气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曜(yào,光辉,日光),山岳(高大的山)潜(隐没)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折断);薄(bó,迫近)暮冥冥(昏暗的样子),虎啸猿啼。登斯(这)楼也,则有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至于)春和景(日光)明,波澜不惊(起、动),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栖止,停息),锦鳞(借代,代指鱼)游泳(或浮或沉。贴着水面叫游,潜入水里叫游);岸芷(zhǐ,香草的一种)汀(tīng,小洲,水边平地)兰,郁郁青青。而或(有时)长(大片)烟一(全)空(消散),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圆形正中有孔的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登斯楼也,则有心旷(开阔)神怡,宠(荣耀)辱偕(一起)忘,把酒临(面对)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唉)!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思想感情),或(或许,也许)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因为)物喜,不以己悲;(此句为互文,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居庙堂(指朝廷。庙指宗庙,堂指殿堂)之(定语后置的标志)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远则忧其君。是(这样)进(在朝廷上做官)亦忧,退(不在朝廷上做官)亦忧。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之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如果没有)斯人(这种人,指前文的“古仁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宾语前置,就是“与谁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二、易写字填空
    1.()子京()守巴陵郡。
    2.朝()夕阴,气象万千。
    3.政通人和,百废()兴。
    4.()予()文以记之。
    5.浩浩()(),横无际()。
    6.日星隐(),山岳潜形。
    7.()倾()摧;薄暮()()。
    8.忧()畏讥,满目()然。
    9.则有心旷神怡,()辱()忘。
    10.()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歌互答。
    11.岸()()兰,郁郁青青。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显著的句子是“,”。
    2.洞庭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说,范仲淹也曾在《岳阳楼记》中描述过它的浩渺无垠,写道“,”。
    3.《岳阳楼记》中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的句子是“,”。
    4.《岳阳楼记》中起过渡作用,由情入景,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的句子是“,?”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采用拟人修辞手法,描写岳阳楼阴天时的气象的句子是“,”。
    6.《岳阳楼记》里借鸟欢鱼跃来写晴明之景的句子是“,”。
    7.《岳阳楼记》里借花茂草盛来写晴明之景的句子是“,”。
    8.《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9.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语句简单而内蕴丰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也有类似意思的表达,是“,”。
    10.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岳阳楼记》中的“,”。
    11.《岳阳楼记》中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
    12.《岳阳楼记》中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
    13.《岳阳楼记》中描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是“,”。
    14.《岳阳楼记》中经过写景和心境的对比,最后境界顿开,表达作者坚定的志向及对友人的勉励的句子是“,”。
    1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的政治情怀,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把它作为座右铭,心系苍生,立志为民造褔。
    16.《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退亦忧”指的是“”。
    17.《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形容国泰民安的是(1)“”;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是(2)“”;形容事物多种多样,景色非常壮观的是(3)“”;形容水势浩大的是(4)“”;形容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是(5)“”。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6.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7.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8.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12.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微斯人吾谁与归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7.(1)政通人和(2)百废具兴(3)气象万千(4)浩浩汤汤(5)心旷神怡
    五、《鱼我所欲也》
    「五年二考」
    一、重点实词释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也)我所欲(喜爱)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故(所以,因此)不为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灾难)有所不辟(通“避”,躲避)也。如使(假如,假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那么)凡可以得生(保全生命)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但是)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这是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是(此,这样)心(思想)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食,一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得之则生,弗(不)得则死。呼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用脚踢)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则不辩(通“辨”,分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有什么益处)焉!为宫室(住宅)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穷人)得(通“德”,感激)我与(通“欤”,语气助词)?乡(通“向”,原先,从前)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停止)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二、易写错的字填空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患者何不为也?
    3.一()食,一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呼尔而()之,行道之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也。
    5.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为宫室之美,妻妾之(),所识穷乏者()我与?
    7.()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8.是亦不可以()乎?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鱼我所欲也》一文体现作者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2.《鱼我所欲也》中通过举乞丐不吃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即“,”。
    3.《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写出了乞丐身上的傲骨,以此为例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
    4.《鱼我所欲也》中表明自己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所持的态度并指出其原因的句子是“?”。
    5.《鱼我所欲也》中的“?”解释了不苟且偷生而要舍生取义的原因。
    6.《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三句是“,,”。
    7.(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Ⅱ)《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六、《论语》
    「五年一考」
    一、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曰:“学而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之,不亦说(yuè,通“悦”,高兴,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生气,发怒的样子),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每天)三省(xǐng,自我检查)吾身:为(替)人谋而不忠(尽心竭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传(chuán,老师传授给自己的知识,动词用做名词)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危害)。”(《为政》)
    5.子曰:“由,诲(教导)女(通“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智慧,指聪明)也。”(《为政》)
    6.子曰:“见贤(贤德的人,形容词作名词)思齐(相同)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其中)。择其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志向远大)毅(意志坚强),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这样以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1.子曰:“吾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身,能独立做事情),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超过)矩。”(《为政》)
    1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能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3.子曰:“饭(吃,名词作动词)疏食(粗粮),饮水,曲肱(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停止)昼夜。”(《子罕》)
    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夺(强行改变)志也。”(《子罕》)
    16.子夏曰:“博学而笃(忠实,坚守)志,切(恳切)问而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子张》)
    17.子曰:“知之(它,指学问和事业)者不如好之者,好(喜欢)之者(……的人)不如乐(以……为乐趣,形容词作意动词)之者。”(《雍也》)
    二、易写错的字填空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乎?
    2.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4.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
    5.一()食,一()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饭疏食饮水,曲()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博学而()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三人行,必有我师()。
    9.士不可以不()(),任重而道远。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论语》中表达因朋友从远方而来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
    2.学习贵在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论语》),切不可一知半解就自以为了不起,甚至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3.《论语》中阐释学与思的关系的名句是“,”。
    4.习近平主席在北大与学生交流时指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做一个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有为青年。这正如《论语》中说的“,”。
    5.《论语》中“,”一句说明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更能体现人的高贵品质。
    6.孔子在《论语》中用“,”一句阐述了要学习别人优点,并对照改正自己的缺点。
    7.《论语》中“,”一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句话同时体现出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这既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品格,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美好愿望。
    8.《论语》中用“,”一句表达了孔子对见到“贤”与“不贤”之人的两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9.如何处理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论语》中的“”做了很好的诠释。
    10.《论语》中提到了“,”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温故而知新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曹刿论战》
    「五年一考」
    一、重点实词释义
    十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做大官的人)谋之,又何间(参与)焉?”刿曰:“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未能远谋。”乃(于是,就)入见。问:“何以(用,凭,靠)战?”公曰:“衣食所安,弗(不)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弗敢加(虚报夸大)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使人信服),神弗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也。”公曰:“小大之狱((诉讼)案件),虽不能察(明察,彻底调查清楚),必以情。”对曰:“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之属(种类)也,可以(可以凭借)一战。战则请(请允许(我))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军队溃败)。公将驰(驱车追赶)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而望之,曰:“可矣。”遂(于是,就)逐齐师。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公问其故。对曰:“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战,勇气也。一鼓作(振作)气,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充沛,饱满),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所以)逐之。”
    二、易写错的字填空
    1.公将战,曹()请见。
    2.小()未(),民()从也。
    3.小信未(),神弗福也。
    4.小大之(),虽不能(),()以情。
    5.下视其(),登()而望之。
    6.一鼓()气,再而衰。
    7.夫大国,难测也,()有()焉。
    8.吾视其()乱,望其旗(),故()之。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曹刿论战》中写到,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曹刿以“,”反驳了同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点,表达了自己“天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2.《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1)“,”;对国君在祭祀时,牛羊玉帛不敢虚报,一定对神守信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2)“,”;针对国君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处理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3)“,”。
    3.《曹刿论战》中“,”一句表现了曹刿的认真仔细。他在仔细观察敌人败退的情况后才确定要追击敌人。
    4.在《曹刿论战》中曹刿用“,”一句说明了自己决定追击敌人的原因。
    5.在《曹刿论战》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作者只用“齐人三鼓”“”和“”三句,就概括出鲁军从防御到反击再到追击齐军的全过程。
    6.《曹刿论战》中曹刿请求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7.《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
    8.(2015年高考四川卷)吾视其辙乱,,故逐之。(《曹刿论战》)
    9.(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________,_________?”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望其旗靡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八、《醉翁亭记》
    「五年一考」
    一、重点实词释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山谷)尤(格外,特别)美,望之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回环,曲折环绕)路转,有亭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于(在)泉上者,醉翁亭也。作(建造)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就,总是)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曰(叫作)醉翁也。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相当于“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fú,表示另提一事)日出而林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开(消散,散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花草发出的香味,代指花)发(开放)而幽香,佳木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指繁荣滋长)而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背着东西的人)歌于途,行者休于(在)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代指老年人)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代指小孩子),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来到)溪而渔(捕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澈),山肴野蔌(sù,菜蔬的总称),杂然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陈(摆开,陈列)者,太守宴也。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弦乐器的代称)非竹(管乐器的代称),射(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者中,弈(下围棋)者胜,觥(酒杯)筹(行酒令的筹码)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随后,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方位名词作副词,到处),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以……为乐)其乐(乐事)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为,是)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易写错的字填空
    1.林()尤美,望之()然而深秀者,琅()也。
    2.若夫日出而林()开,云归而岩穴(),()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佳木秀而繁()
    4.()()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5.酿泉为酒,泉香而酒()。
    6.山肴野(),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7.宴()之乐,非丝非竹。
    8.射者中,弈者胜,()()交错。
    9.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0.太守()谁?庐陵欧阳修也。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醉翁亭记》中交代欧阳修“醉翁”之号由来的句子是“,”。
    2.《醉翁亭记》中用对偶句“,”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的写出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概括了山间四季的不同风光,其中“,”分别写了秋冬时节各具特色的景物。
    4.《醉翁亭记》中有动静对比之美,其中“,”就是以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二者相得益彰。
    5.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写出了饮酒时众宾喧哗的景象。
    6.《醉翁亭记》中描写了太守的宴酣之乐,以“,”写出了太守在宴席上醉酒的神态。
    7.欧阳修在《醉翁亭记》的结尾写游人离开而禽鸟鸣乐,其中评价禽鸟之乐的句子是“,”。
    8.《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9.《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是“,”。
    10.《醉翁亭记》中写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指出他的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11.《醉翁亭记》中描写醉翁亭所在群山四季景色的句子是“,,,”。
    1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了一幅与民同乐的生动图画。在太守宴席上,有从溪水中钓的鱼,“”;有泉水酿造的酒,“”。
    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8.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9.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12.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九、《爱莲说》
    「五年一考」
    一、重点实词释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非常,很)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晋陶渊明独(仅仅,只)爱菊。自(从)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而不妖(美丽而不端庄),中通(贯通,通透)外直(挺立的样子),不蔓(生枝蔓,名词作动词)不枝(长枝节,名词作动词),香远(远播,形容词作动词)益(更加)清,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立),可远观而不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戏弄)焉。
    予谓(认为)菊,花之隐逸者(……的人或物)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唉)!菊之爱,陶后鲜(少)有闻(听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
    二、容易写错的字填空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清()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不枝。
    4.香远益(),亭亭()()。
    5.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6.予谓菊,花之隐()者也。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是“,”。
    2.《爱莲说》中集中表现莲的高洁品质,被人们用来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洁身自好的名句是“,”。
    3.《爱莲说》中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
    4.《爱莲说》中描写莲花不仅有清高的风度,而且有端庄的仪表,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5.《爱莲说》中表达作者欣赏莲花独立于世,不与世俗者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的句子是“,”。
    6.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运用正衬的手法塑造莲花的形象,评价菊花是“”,莲花是“”,突出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
    7.(2015年高考四川卷)予谓菊,;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8.(2015年高考江苏卷)中通外直,。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君子者也
    7.花之隐逸者也
    8.不蔓不枝
    十、《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五年一考」
    一、重点实词释义
    蒹葭(jiānjiā,蒹是没长穗的芦苇,葭是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凝结成)霜。所谓伊人(那个人,指诗人所思慕的人),在水一方(那一边)。
    溯洄(sùhuí,逆流而上)从(追寻)之,道阻(险阻,难走)且长。溯游(顺流而下)从之,宛(仿佛,好像)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茂盛的样子),白露未晞(xī,干)。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岸边,水和草交接的地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高)。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水中的高地)。
    蒹葭采采(茂盛,众多),白露未已(止,指变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迂回曲折)。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二、易写错的字填空
    1.关关()(),在河之()。
    2.()()淑女,君子好()。
    3.参差()菜,左右流之。
    4.窈窕淑女,()()求之。
    5.()()从之,道阻且长。
    6.蒹葭()(),白露未()。
    7.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蒹葭》描写河边芦苇茂密,秋深露水结成霜的句子是“,”。
    2.《蒹葭》中描写所思念的人儿远在彼方,由于受阻,总是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深刻思念的句子是“,”。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十一、《观沧海》
    「五年一考」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知识拓展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zhì):耸立。竦,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2.2.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3.诗中以景写志“,。”,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5.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1.《观沧海》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博大无比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诗中以景写志“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4.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十二、使至塞上(王维)
    ()车欲问边,()国过()()。()()出汉塞,归()入胡天。
    大()()烟直,长河落日圆。()关逢()骑,都护在()然。
    翻译:(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1.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
    2.诗中以传神之笔,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或写出了雄浑、奇特、美丽的塞外风光的)千古名句是:,。
    十三、《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酒斗十千,玉盘珍()()万钱。停杯投()不能食,()剑四顾心()然!
    欲()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路,今安在?()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海!
    翻译: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1.最能表现诗人李白抱负远大、执著自信、勇往直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中比喻人生路上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典故表现诗人信心和信念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连角起,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归无计。羌管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霜满地,人不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简要赏析填空
    这首词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用近乎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的边塞秋景图。表现征戍的艰苦生活。下片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和将士们浓重的之情。全词意境,形象生动鲜明,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三、易写错的字填空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去无留意。
    2.千()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浊酒一杯家万里,()然未()归无计。
    4.()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将军白发征夫泪。
    四、情景式默写
    1.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以“,”两句写秋天边塞的风光,借“衡阳雁回”的典故,表达了身处塞外的思归之情。
    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两句写日落时边塞壮阔苍茫的景致。
    3.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下片开头两句“,”写了边关将士远离家乡、有家难回的无限愁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