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考点复习提纲(2)
http://www.newdu.com 2025/09/24 07:09:46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意义):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初步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的基础;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进步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法国大革命的特点:是最大最彻底的革命;人民群众广泛参加;多次打败反法同盟。 (4)《人权宣言》—法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文献,最早规定天赋人权 ①内容:宣扬人们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属于国民,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原文)宣扬人们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属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宣言宣告: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从事无害于他人的行为;法律仅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需要,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被剥夺。②《人权宣言》的意义:《人权宣言》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废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要求,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 ③评价《人权宣言》:《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同时又明确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人权宣言》宣扬的自由平等思想是启蒙思想的体现。 6.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 (1)拿破仑主要活动:①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政府,自任第一执政。 ②1804年5月,修改宪法,改共和国为帝国;12月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③颁布《拿破仑法典》。④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军队远征俄罗斯失利;1813年,法国军队被欧洲反法联盟军队打败,拿破仑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1815年3月,拿破仑从海岛逃回并恢复统治;滑铁卢战役最终宣告了拿破仑的失败;1815年6月,拿破仑在比利时的滑铁卢被欧洲反法联盟军队打败,拿破仑被流放到大西洋的一个荒岛,从此退出法国政治舞台。 (2)拿破仑帝国政权的性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权。 (3)拿破仑的内外政策:①对内:颁布《拿破仑法典》,将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保证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对外:进行战争,既掠夺了财富,也开辟了广阔市场,为法国资产阶级谋取了利益。(因此,法兰西第一帝国是一个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 (4)拿破仑帝国覆亡的原因:①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②长年战争造成法国经济困难,法国国内矛盾激化;③当时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拿破仑的失败表明: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5)拿破仑战争 ①性质:起初,属于反干涉反侵略的的正义战争;后来,属于侵略、掠夺性的非正义战争。 ②影响:(积极的)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消极的)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③结果:1815年,滑铁卢战役惨败,宣告了拿破仑的失败。 (5)评价拿破仑:拿破仑统治法国期间,对内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推进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颁布拿破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拿破仑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对法国的进攻,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推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但后来的对外侵略战争,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6)《拿破仑法典》 ①目的: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拿破仑法典》后来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立法的典范; ②内容: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并吸收了大革命以来的各种社会立法和理论上的成果。 ③评价:《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7.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含义: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次技术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广泛使用。①开始时间、地点:18世纪60年代,英国。②开始标志:手摇纺纱机“珍妮机”的发明。③完成:19世纪上半期,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4)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蒸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导致需求的增加。 (6)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生产力方面)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②(生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但同时产生了两大相互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③(国际格局方面)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7)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①政治上,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②经济上,兴起洋务运动,近代化开始起步;③思想文化上:开始出现学习西方的新思潮,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5)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 ①珍妮机: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取名“珍妮机”。它的发明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1783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把蒸汽机与工作机连系在一起,并首先在纺织部门使用。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①瓦特改良蒸汽机,使工作机获得强大、持续而稳定的动力,并使人类第一次完成了在生产劳动中普遍以“热”力代替人的体力的革命性飞跃,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②促进交通工具的革新。③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面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蒸汽时代”。 ③新交通工具——汽船、火车:瓦特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运输工具的进步。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并横渡大西洋成功。 1825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的火车机车“旅行者号”试车成功。 **铁路和火车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铁路和火车的出现,迅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客观上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噪音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8.英国殖民和扩张 (1)英国殖民和扩张 ①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为外来侵略者提供了机会。 ②概况: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开始以私营公司的名义对印度进行殖民掠夺,代表人物是克莱武;侵略方式:掠夺印度的原材料及财富,向印度倾销商品。 ③影响:(对英国)英国获得了无数的财富和生产原料,被迅速投入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资本,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对印度)给印度带来极大地灾难,使印度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冲击了印度传统的社会经济,造成印度长期贫穷落后。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 (2)印度反英民族起义 ①原因:英国殖民侵略者在印度掠夺财富,欺压民众,引起印度全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②导火线:“涂油子弹事件”。1857年英国给印度士兵发涂了猪油和牛脂的子弹。 ③起义:1857年,印度爆发“士兵”起义;民族女英雄拉克西米·巴依,称为“章西女王”。 ④章西保卫战:1858年3月,英军进攻章西,6月,章西女王牺牲,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 ⑤印度反英民族起义的意义:体现了印度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不屈精神,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间接支援了亚洲其他国家的反英斗争。 9.三角贸易 (1)原因:从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为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 (2)路线:奴隶贩子带着廉价的工业品从欧洲出发,到非洲购买、换取甚至直接猎取黑人,用船运到美洲,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然后,再把美洲的黄金、白银和欧洲需要的经济作物运回欧洲。 (3)影响:①欧洲殖民者获得了暴利,被其投资于商业,大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丰富了美洲人种的构成,客观上促进了美洲殖民地经济的发展;③使非洲损失了大量的人口,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造成非洲长期贫困和落后。 10.“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1)历程:从1816年起,西属拉美独立革命进入了第二阶段。在南美大陆的北部,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从北向南打击西班牙殖民军,他宣布解放奴隶,答应在胜利后将土地分给士兵,得到人民拥护。起义军先后解放了今天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对玻利瓦尔“家庭首先属于国家,其次才属于他个人”的观点的认识:同意。因为他的观点体现了他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宝贵品质,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为国家和民族不畏艰难,敢于斗争。 11.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1)目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巩固统治,缓解经济矛盾,增强国家实力,避免人民革命的发生。 (2)性质: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实质:是沙皇政府和地主阶级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4)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同时还能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土地,但他们必须花钱向地主购买土地的使用权,获得解放的农民仍归所居住地区的“村社”管理。 花钱向地主购买土地的使用权,叫“赎买” (5)影响: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使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6)局限: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 (7)俄国农奴制改革给我们的启示:①改革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是强国之路;②适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③改革用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适应国情的政策措施,维护社会稳定;④改革者要有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改革必须体现民生需求,获得人民支持;⑤我国应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强国富民。 12.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 (1)背景:①南北方经济制度上的差异。南方是种植园经济,黑人奴隶制,北方是资本主义商业经济,资本主义自由雇佣劳动制度。②西进运动时南北矛盾激化。 (2)根本原因(南北矛盾的焦点):北方资本主义经济与南方种植园经济在奴隶制存废问题上的矛盾。黑人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性质: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4)领导人——林肯: ①简介:美国第16任总统,南北战争北方的领导人。1861年他就任总统,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林肯被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刺杀。 ②评价林肯:林肯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他领导美国日你妹就行了一场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的正义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内部障碍,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为其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5)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影响:①美国内战是一场关系到美国民族的命运的战争;②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内部障碍;③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为其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6)重要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①背景:内战初期,北方军队一再失利,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他们要求政府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②目的:使北方可获得雄厚的兵源,战争后为北方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③时间: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④影响(作用):宣言的发表,提高了林肯的威信,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北方军队提供了兵源,大大提高了北方军队的战斗力,扭转了战局。 13.日本明治维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目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改变日本的落后面貌,巩固明治政府统治。 内容:①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②在经济上,向西方学习,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引进西方技术及设备,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统一征收地税;③在军事上,模仿西方国家,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称“皇军”;建立警察制度,以维护治安;④在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3)影响(意义):①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的强国;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上了一条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新威胁。 (4)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影响: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于19世纪末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并刺激着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②促使中国向政治现代化迈进,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5)给我们的启示:①改革是是强国之路;②要善于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工商业;③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④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坚持科技强军;⑤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来文明的同时,要有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 (6)维新前后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明治维新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维新时,实行开放政策,大量引进西方技术;维新后,实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7)比较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 大化改新:是日本孝德天皇实施;学习对象是中国隋唐;性质是封建制改革,内容是:见P36,6.(3);影响是:见P36,6.(4)。 明治维新:是日本明治天皇实施;学习对象是欧美;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是:见P44,28.(3);影响是:见P44,28.(4)。 两次改革给人们的启示:要实行开放,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文化;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宪章运动:1837年,英国工人提出《人民宪章》,要求获得选举权,参与国家管理,反对资本家的剥削(内容),称为“宪章运动”,从1836年一直持续到1858年。①性质: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运动。②意义:迫使英国政府和资本家向工人让步,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科学基础。③局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没有深刻的认识,也不清楚要用什么样的社会来代替目前这个不合理的社会。④教训:只有科学理论,才能指导革命成功。 (2)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①1844年前,马克思由于受到迫害,辗转于法国和英国等国,进行科学理论的研究,同时参加工人团体的活动;恩格斯长期在英国企业工作,对工人生活有深入的了解。②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会。从此,他俩开始为人类解放而并肩奋斗,结下了毕生友谊。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初中历史,世界古代史考点复习提纲
- 下一篇:这些错误的学习方法初中生务必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