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复习 |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大全(3)
http://www.newdu.com 2025/09/15 02:09:32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②总领下文的识别方法:如果开头部分的内容仅仅是对下文内容做了概括,是下文内容的总起,那么该开头的作用就是总领下文。 ③引起下文的识别方法:开头的最后一句话直接点出了下一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或上文说明某道理,下文往往回答:“为什么这么说”;或上文流露出某感情,下文具体阐释这种情感的来由。那么,该开头就有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2.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3.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4.欲扬先抑。即以退为进,先抑住某个人物或事物,后确立自己的观点或主题,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 识别方法:一般情况下,采用这种手法的文章,作者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物的不满之情。接着在一两件小事的叙述中,突然转变了对这个事物或人物的看法。这就是欲扬先抑。 5.设置(造成)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识别方法:如果能够根据文章开头提出“为什么谁会怎么做”的回题,或能够让读者产生到底是怎公回事的疑问,并吸引着读者,使读者一读开头的内容就有往下读的欲望,那么,该开头的作用就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那只羚羊木雕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6.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识别方法:第一、阅读全文,明确文章是写人还是叙事或是写景状物。第二、明确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第三、看开头部分是否对主要写作对象提前做了基础性的描写,或为行将来临的事物做了衬托,如果是,那么该开头的作用就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7.直抒胸臆,尽情赞美。 8.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9.埋伏笔。 10.推动情节发展。 识别方法:看开头和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之间是否为因果关系,如果是因果关系,那么开头的作用就是推动情节发展。 11.与下文相照应。 二、结尾段九种常见作用及其识别方法 1.总结上文、总结全文。 2.照应开头(或照应文题,或与前文某处相照应)。 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4.深化中心(深化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或使读者觉得某人的形象更高大。 5.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或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或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识别方法:含蓄性结尾就是把要说的话、表达的真情隐藏起来,使文章结尾留有空白,常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和空白艺术,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余地,能把读者引向更深远的境地,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奇效。 6.造成悬念。识别方法:如果结尾段作者已把即将发生的事有意地交代出来,或预示了即将发生的事件作为概况,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关心着事件的发展,尤其关心着这事件对文中人物所产生的各种反应。那么该结尾段的作用就是造成悬念(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使情节的发展变得合理。 三、中间段四个常见作用及识别方法 1.承上启下(过渡)。 2.插叙。识别方法:如果一篇记叙类文章在记叙的过程中,为了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或是通过人物的联想,或是通过入物的叙说,如用上”听人说”、“据说”、“有人说”等字眼,或是直接在文中用上“原来”、“过去”等表示时间概念的词等,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或说明等,且在这一部分内容叙述完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这种叙述顺序就叫插叙。 插叙的作用是: 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②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③使文章脉络清晰。 ④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 ⑤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 ⑥突出主题等。 3.与某部分(文题、开头、前文某处、后文某处、结尾)相照应。 4.衬托或铺垫。 ★★记叙文阅读之(三)记叙线索 目标: 1.了解记叙文线索的概念、分类、作用、判断线索的方法; 2.总结答题技巧。 1、什么是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记叙文的线索有哪些类型? ①以实物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人物为线索。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如《孔乙己》中的我。 ③以事件为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如《故乡》。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④以时间为线索。有的文章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最后一课》。 ⑤以地点为线索。有的文章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如《春》 ⑦以一句话为线索。即文中反复出现同一句话,由这句话引出要写的内容。 2、记叙文的线索有什么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如何掌握记叙文的线索呢? ①看标题。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如《风筝》。 ②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 ★★记叙文阅读(四)之梳理文章思路 目标: 1.掌握如何梳理文章思路 2.掌握填表题型作答技巧 (一)理清文章思路的策略---划分层次 划分层次方法: ①文章中的时间、地点的语言标志可以作为划分文章结构的主要依据; ②许多文章是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构思; ③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来分析---找各个主要事件 ④注意带有感情色彩的标志性词语,抓住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句子,以把握人物的感情(心理)变化过程。 3 ★★★说明文阅读(一)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 目标: (1)掌握说明对象的判断方法 (2)掌握10种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 一、说明对象 1.说明文通常分为哪两种? 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如何区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 (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的内部规律性,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 三、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1.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说明文阅读(二)说明结构和说明顺序 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结构 (2)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一、说明结构 说明文的常见结构有哪些?把握中心句和关键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总之”等即可判断文章的说明结构。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可派生三种情况,即总——分式、分——总式和总——分——总式。 2.并列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式平等并列的。 3.递进式:后边的说明是在前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说明。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二、说明顺序1.说明顺序有哪些?有如下3种: 1.时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等) 3.逻辑顺序:主要——次要、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说明文阅读(三)说明文信息的提取 目标: 1.掌握信息提取的技巧 2.运用技巧去答题 1.阅读原文,根据语言标志标记重要信息,整体感知原文主要内容。 文中常见的标志性词句:标题、主旨句、各段的中心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开头句、结尾句、前后照应的语句、反复出现的句子等;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表示程度和范围的副词,表示递进、转折、因果等关系的关联词以及内涵丰富的词语等。 在第一遍阅读后,初步明确:文章主要介绍了/阐述了什么?是如何介绍/阐述的?作者通过文章想让读者了解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初中数学成绩差无非这四种问题,附解决方案
- 下一篇: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