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玩手机,我就把它没收!”比这句话更有用的是…(3)
http://www.newdu.com 2025/09/22 04:09:55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孩子对手机的渴望有错吗? 在家长的禁令面前,孩子是不会“坐以待毙”的,他们在快速地长大,能力在快速地增加。所以,我们必须对孩子的成长有足够的认知,否则,我们将犯的错误不是“掩耳盗铃”,就是“自欺欺人”。 孩子到了读中学,甚至孩子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基本上就开始对智能手机产生了拥有的渴望。孩子对智能手机的渴望,不是因为通讯交流的需要,而是对外面世界精彩的好奇。 这份好奇心,实在是太强大了,也是孩子对自己未来生命建立信心的很重要因素。我们孩子已经完全可以真实地发现,在同龄人中有智能手机者,与没有智能手机者区别极大,不仅仅在玩游戏方面,还在人际交往的优势方面,在获取大千世界的新知识方面,在与当下社会热点信息,尤其是孩子们兴趣最浓的时代偶像信息的接收和传播等方面,区别更是突出。 这些区别的存在,意味着孩子的自信心和骄傲感的差异。 由此可见,我们给不给孩子玩手机,已经完全影响不到孩子有没有手机可玩了。在这件事情上,让玩不让玩,只能向孩子宣告我们够不够爱他,尊重他,信任他,而无法实现我们对孩子接触手机的管控目的,更无法实现对孩子思想活跃程度及学习哪些知识的管控。 限制孩子玩手机,父母该怎么做? 有一种能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约法三章”:玩游戏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通过这种方法,没有任何一方会输,可以称之为“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 跟孩子“约法三章”的好处是什么呢?它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孩子在完成约定时会更有积极性,成功率也更高。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 在和孩子“约法三章”时,要注意四点: 1.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 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 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就更容易测量。目标具体、明确,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