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备考经验 > 经验交流 >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大全(2)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三、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部分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⑤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⑥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⑧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文、谚语、俗话。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