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历史 > 综合辅导 >

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属于文科性质的学科,知识点又多,内容又杂乱。下面小编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整理了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旧历甲午年
    2.重要战役:
    ①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②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马关条约》
    ①时间:1895年
    ②地点:日本马关
    ③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增辟通商口岸等。
    ④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西周的分封制知识点
    含义: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方式: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
    诸侯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维护了西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全面内战的爆发
    1.内战爆发:1946年,标志是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3.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2)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使国民党政府的长江防线和南京暴露在人民解放军面前;(3)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地区,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
    4.三大战役作用: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5.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①蒋介石发动内战不得人心,中共土改深得民意,中共在人心上占绝对优势;②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③人民解放军越战越勇,士气高涨,国民党军队士气日益低落。
    武昌起义
    1.时间: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2.导火索: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保路运动。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3.作用: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同时又是广义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败的统治,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3.斗争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出五四运动的性质)、“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4.经过:①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主力是学生,中心在北京;②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以后,主力由学生转向无产阶级,中心由北京到上海。(斗争形式由罢课转变成罢工、罢市)
    5.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在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性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7.意义: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②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原因: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8.“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西安事变知识点
    1.背景:
    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④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坚持剿共(直接原因)。
    2.目的:逼迫蒋介石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①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
    ②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5.和平解决意义: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