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光学内容梳理(4)
http://www.newdu.com 2025/09/20 10:09:12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 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 通过用放大镜观察,就可以发现,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 光照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吸收,如果物体是透明的,还有一部分光会透过它。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就呈现什么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通过什么颜色的光,就呈现什么颜色。 2.看不见的光 (1)光谱: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2)红外线:太阳光色散区域(光谱)中,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具有热效应所有物体都在不停的向外辐射红外线。 应用:红外探测器﹑红外照相机﹑红外夜视仪﹑追踪导弹、遥控 (3)紫外线:太阳光色散区域中,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做紫外线。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应用:验钞机﹑紫外线杀菌。特点: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荧光物质发荧光。 (4)雾灯用黄光的理由:不易被空气散射,人眼对黄光敏感。 四 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定律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五 透镜 1.名词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 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六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 ②烛焰在焦点上 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相同) 3.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运像变小” 口决二: 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初三电与磁知识点总结
- 下一篇:初中物理60个重要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