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备考经验 > 学习方法 >

2020年中考历史同类知识归纳(2)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政治转型: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使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2)经济转型:推行均田制,推动了北魏封建经济的发展。
    洋务运动
    (1)经济转型: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
    (2)教育转型:兴办近代科技和军事学堂,深遭留学生等,打破了儒学垄断数育的局面,揭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辛亥革命
    (1)政治转型: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结東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2)思想转型: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三大改造
    (1)政治转型: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经济转型: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改革开放
    (1)经济转型:①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在城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③改变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政治转型:①平反“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进行拨乱反正。②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③提出依法治国,并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
    (3)思想转型:①打破“左”倾错误的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政治转型:农奴获得“解放”,成为“自由人”";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经济转型: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
    (1)政治转型:①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②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经济转型:通过“殖产兴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等,建立近代工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社会生活转型:提倡“文明开化”等,提高了国民的知识水平,促进了生活方式等的西方化。
    5.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废除了农奴制度,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明治维新
    1868年起,明治政府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建立新式军队,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提倡“文明开化”。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戊戌变法
    由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目的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罗斯福新政
    1933年3月,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救治美国经济。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和指导,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改革,并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2)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随后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新经济政策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改革,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但是,改革的重心仍放在军事及重工业方面。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开始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但效果不佳,1988年转向政治领域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使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1991年底,苏联解体。
    6.法律文献
    (1)条约类
    《南京条约》
    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同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同西方11国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额最多、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凡尔赛条约》
    1919年由英法等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签订,是对战败国德国处置分赃的协议。
    《九国公约》
    1922年由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实际上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2)法律文献类
    《秦律》
    商鞅变法时候颁布。积极方面上从法律上维护了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保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具有历史进步性,对维护秦朝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完备奠定了基础。但《秦律》过于严苛,激化了阶级矛盾,是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
    《唐律疏议》
    唐朝时制订,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法典,对古代东亚各国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中国古代法典中法律与历史结合的先河。
    《定国是诏》
    是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标志着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开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由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颁布,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颁布,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