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七下】历史复习提纲(1-21课)(3)
http://www.newdu.com 2025/09/13 12:09:40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戏剧表演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杂剧。兴起于宋代兴盛于元代。 传统节日如:春节(古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端午节在宋代都有了。 2、文学的发展、 宋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宋词,杰出的代表是苏轼(北宋)、李清照和辛弃疾(南宋)。 元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元曲,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1、造纸术(略) 2、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刷术。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③意义: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指南针 ①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司南”,这是最早的定向工具。 ②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③意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4、火药 ①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②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元朝发明了火铳。 ③意义:火药的发明和西传,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5、历史意义(四大发明整体的意义):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代表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第二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时代特征。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他就是明太祖。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 1、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废行省,设立“三司”。 3、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5、思想上: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的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考试的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考试的形式: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八股取士的影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三、明朝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代对外关系两件大事: 交往:郑和下西洋 冲突:戚继光抗抗倭 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时期)▲▲▲ (1)目的: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B、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西洋:明朝时期,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做西洋) (2)条件:①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②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船上配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③明朝政府的支持;④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3)概况:时间:1405~1433年;次数:七次;经过: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4)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1)倭寇: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2)概况: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3)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4)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明朝的科技名著 1、李时珍: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宋应星: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徐光启:农业著作《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二、明朝的著名建筑 1、明长城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比较(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秦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进攻修建的) 意义: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坚韧刚毅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2、北京城 明清两朝的都城。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又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由蒯祥等人设计的,是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明朝的小说和戏剧 1、明朝的小说 A、《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描写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辽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B、《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C、《西游记》:明代中期,吴承恩,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化小说,歌颂了孙悟空的正义精神和反抗精神。 2、明代戏剧 最著名的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1、明朝后期的腐败 政治腐败,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以作号召。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1368年-1644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3、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1636改国号为清。 镇守山海关吴三桂降清,引清兵人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 退回北京,最后失败。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 一、收复台湾和加强对台湾的管理(东南)▲▲▲ 1、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清朝),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2、1684年(康熙时)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3、结合史实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②隋唐时,称台湾为流求,台湾和内地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③元朝时,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 ④清朝时,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进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二、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西南)▲▲▲ 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清初,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雍正帝时(1727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常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4、金瓶掣签制度 4、请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唐朝:与吐蕃是友好关系接受唐朝的册封。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②元朝: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一部分,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③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三.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西北)▲▲▲ 1、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维吾尔族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清朝称之为回部。) 3、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驻军设哨,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4、请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西汉: 汉武帝派张骞两通西域,使得此后新疆地区与内地往来日益密切; 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②唐朝: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考历史如何提高选择题得分率
- 下一篇:初中历史: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