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物理 > 综合辅导 >

物理初三上册知识点整理总结


    初三上册物理的重要知识点很多,一定要熟练掌握这些重要的知识点,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小编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供参考!
    物理初三上册知识点整理总结
    机械和功
    1.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2.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镊子,筷子,扫地用具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3.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4.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6.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7.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8.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9.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P=W/t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比热容
    1.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3.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4.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5.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物态变化
    1.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4.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6.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7.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8.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9.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0.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1.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例如:樟脑丸变小,冬天结冰的衣服干了);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例如:霜、冰花、雾凇)。
    电荷
    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称带有电荷的物质为“带电物质”。
    2.电荷,为物体或构成物体的质点所带的正电或负电,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表示符号为“+”),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表示符号为“﹣”)。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实质:电子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②感应起电
    实质:将金属导体中的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