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政治 > 综合辅导 >

初中政治必背知识点梳理总结


    初中三年,要记住的政治知识点非常多,需要同学们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才能更好的应对以后的考试。以下是初中政治必背知识点,供参考。
    初中政治必背知识点梳理总结
    民族团结
    1、我国形成了什么民族关系: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2.我国制定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党和国家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
    ③是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共同艰苦奋斗的结果;
    ④有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
    4、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繁荣我国应该怎么做?
    ①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
    ③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力度。
    ④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犯罪分子。
    5.为什么要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①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④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青少年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
    ②同各民族同学和睦相处;
    ③积极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
    ④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和分裂民族的行为作斗争。
    7、请拟写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标语:
    ①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②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
    ③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④56个民族是一家,我们心相连。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9、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法律监督
    1、法律监督
    ①法律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司法监督。
    ②法律监督的重要性:法律监督是整个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
    2、包括的内容
    ①立法监督:立法监督主要是对国家、地方和行政立法活动的监督,防止违宪立法,从而保证宪法的尊严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②执法监督:执法监督是为了保证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促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依法行使执法权而进行的监督。
    ③司法监督:司法监督是对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司法监督的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以及司法机关对自身系统的监督。司法监督意义(作用):国家通过司法监督实现司法公正。
    3、在我国,每个公民都依法享有监督权:
    ①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途径:①向人大代表反映;②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行监督;③通过写信、打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国家机关反映。
    ②公民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的重要意义:公民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
    ③青少年要学会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公民的基本权利:
    (1)人身权利: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分为:①生命健康权;②人身自由权;
    ③人格尊严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
    (2)政治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
    (3)经济权利:财产所有权,继承权,智力成果权,消费者合法权益。
    (4)文化权利:受教育权。
    2、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3)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
    (4)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5)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6)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7)依法纳税的义务;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每个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2)公民享有权利必须以履行义务为条件,受义务制约;履行了义务,就享有相应的权利。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①合一性:权利就是义务,义务就是权利。如:受教育。
    ②对等性:公民所享有的权利,是通过所尽的义务来决定的。
    ③制约性:公民所享的的权利,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受义务的制约。
    4、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对公民的要求:
    (1)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要求公民增强权利和义务观念,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2)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是公民法律意识的集中体现,每个人都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
    (3)那种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或少履行义务的观点和行为是错误的;
    5、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和享有权利:
    (1)公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和集体的利益,不能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益,不能在合法的权益之外谋求非法利益。
    (2)公民应当利用法律保护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对于各种侵权行为依法打击,使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而绝不能逆来顺受、忍气吞声。
    6、履行义务必须做到:①法律所鼓励的积极去做。
    ②法律所要求的必须去做。③法律所禁止的坚决不做。
    创新驱动发展
    1、怎样正确认识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3)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4)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5)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2、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当前,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轴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5)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3、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1)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不足: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5、我国为什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6、我国为什么要鼓励万众创新?
    (1)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4)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社,让生活更美好。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