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知识点:2008年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newdu.com 2025/09/16 03:09:47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江阴的目标任务,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挑战,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再上台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明显提升[注①]。 一、经济发展 综合实力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60亿元,增长4.70%;第二产业增加值949.95亿元,增长14.70%;第三产业增加值558.45亿元,增长15.70%[注②]。全市户籍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7622元,比上年增长19.84%,按当年汇率折算达18673美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1.41:62.09:36.5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创历年新高。全年财政收入245.02亿元,比上年增长28.6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2.19亿元,增长24.11%,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01%。在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名列第一,实现六连冠。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荣膺影响中国改革十大创新城市。 农林牧渔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9%,其中农业产值17.16亿元,林业产值2.55亿元,畜牧业产值12.84亿元,渔业产值5.9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40亿元。全年粮食总产量20.34万吨,其中夏粮4.65万吨,秋粮15.69万吨;粮食平均亩产445.66公斤,其中小麦亩产295.5公斤,水稻亩产567.70公斤。全年生猪出栏33.50万头,家禽出栏1100万只,奶牛存栏7598头,牛奶产量3.37万吨,肉类总产量5.26万吨,水产品产量2.32万吨,水果、禽蛋、特种养殖等其他农副产品均比上年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全市“三资”投入农业9.5亿元,累计达到41.32亿元。全市有农业旅游点73家,完成农家乐餐饮、垂钓、农产品销售等营业收入3.5亿元。年内有2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证书。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小麦、水稻、能繁母猪保险覆盖面达100%,发放粮食政策性补贴2763.33万元。全面实施农业“510”工程,在全市新建或完善提高10个五百亩以上生态园、10个五百亩以上蔬菜基地、10个规模化养殖示范基地、10个千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10个无锡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29.2万亩,农业规模化经营比例达69%。城乡“菜篮子”工程建设继续加强,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5.79万亩。全年农业机械化投入2620万元,新增高性能插秧机26台,更新大中型拖拉机58台、耕整机100台。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77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740台、联合收割机571台。全市机插秧面积24.68万亩,机插率92%。全年水利建设总投入5.4亿元,完成各类土石方750万方,疏浚河道217条,累计完成河道清淤350万方。修建防渗渠道65公里,改造机电泵站73座,完成圩堤加高加固16.1公里,改造圩口闸12座。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工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46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93%;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359.27亿元,增长20.17%;实现工业利税380.65亿元,增长20.24%;实现工业利润266.70亿元,增长17.83%。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3.27%,比上年提高11.05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9%,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全年工业用电量167.4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71%。年末全市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480.9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1.31亿元,增长17.57%。规模工业支撑强劲。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01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2%,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为89.82%,比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893.02亿元,增长16.94%,占全市的比重为89.30%,比上年略降0.51个百分点。华西村营业收入500亿元,兴澄特钢、阳光集团、三房巷集团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海澜集团、澄星实业集团、法尔胜集团、新长江实业集团、双良集团、西城钢铁有限公司营业收入超100亿元,7家企业超50亿元,6家企业超30亿元,7家企业超20亿元,21家企业超10亿元。39家工业企业利税总额超亿元,其中超20亿元1家,超10亿元的7家。全市工业百强企业全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877.11亿元,实现利税256.77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6.00%和67.46%。年内新增省名牌产品16只。参与制定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增加到119项。工业企业在调优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贡献份额继续放大。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1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50%[注③],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61%。民营经济年末注册资金732.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00%,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金553.71亿元,增长17.80%;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16.52亿元,增长2.40%。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238.37亿元,增长11.3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59.54%,比上年提高2.0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14.92亿元,增长20.10%,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为67.50%。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7.45亿元,增长23.20%,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0.95%。实现税收84.54亿元,增长31.40%,占税收总收入的45.90%。民营经济大力发展、比重提高、贡献增大。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00.33亿元,比上年增长7.57%。其中城镇投资183.00亿元,农村投资217.33亿元。总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6.19亿元,比上年增长658.82%;第二产业投资250.96亿元,增长3.54%;第三产业投资143.18亿元,增长11.04%。工业完成投资250.42亿元,增长3.39%。25个重点服务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51.24亿元,38个工业重点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8亿元。 建筑业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业资质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6.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7%;全年建筑业资质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5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48万平方米。年内创无锡市级优质工程5项。 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平稳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77.7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8%。年内房地产开发房屋施工面积679.4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52.7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72.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2.9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43.48万平方米,其中现房销售面积63.91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79.57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23.02万平方米和11.31万平方米。 金融业 金融业稳健运行。全市驻澄银行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251.61亿元、贷款余额993.2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66.51亿元和125.57亿元,存款增长迅速,存贷比有所下降。年内银行现金净投放17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4%。全年保险业务收入2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73%;保险业务支出15.06亿元,增长16.93%。年内全市证券交易量1160.33亿元,比上年减少64.76%。 国内贸易业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4.20%。其中城区181.97亿元,增长25.22%;农村111.37亿元,增长22.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254.03亿元,增长22.65%;住宿餐饮业32.57亿元,增长24.63%;其他行业6.74亿元,增长129.70%。全市重点物流园区年内实现开票销售收入595.13亿元,比上年增长46.36%;上交税金7.07亿元,增长51.29%。 邮电通信业 邮电通信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22.58亿元,比上年增长33.27%。年末全市电话交换设备总容量111.14万门,拥有固定电话(包括移动式固定电话)用户93.08万户,比上年增长2.30%。年末在网移动电话用户136.22万户,比上年净增17.60万户。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18.67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17.31万户。 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客运总量1188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55082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1.36%和1.64%;完成货运总量2801万吨、货运周转量254100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1.55%和8.84%。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8740万吨,比上年增长21.09%,其中外贸运量1099万吨,增长1.57%。完成集装箱运量50.22万标箱,比上年增长63.48%。全市年末拥有各类汽车11.57万辆,比上年增长17.22%,其中私人自备车8万辆,增长24.42%,私人自备车占全市汽车总数的比重为69.14%。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完善。进一步调整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夏港镇、申港镇撤镇建街道,撤销石庄办事处,成立临港新城新材料产业园。全面完成市、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调整,稳步推进第一批10个单位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试点,启动行政、事业单位公有资产管理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华士国际等3所公有民办学校转制,成立市文广新局和文化艺术集团。积极推进“三大合作”组织建设,新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5家,累计86家;新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6家,累计达到88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家,累计133家。 市场培育和建设 市场培育和建设力度加大。全市拥有各类市场92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29个,消费品市场63个。全年贸易市场成交总额1068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专业市场成交额868.14亿元,增长38.66%。有9家重点市场成交额超10亿元,其中江阴市金属材料市场、江阴长江港口物流园区交易中心和江阴景澄物流交易市场成交额超100亿元,市场发展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和提高。 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35.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92%,其中自营出口额87.91亿美元,增长36.61%。全市有132家企业出口超千万美元,其中21家企业出口超亿美元。三房巷集团进出口总额达14.69亿美元,成为我市进出口总额最大的企业。全年新批外资项目60个,其中超千万美元项目32个,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12.56亿美元;年内到位注册外资6.83亿美元,增长8.61%;全年新批服务业外资项目18个,新增服务业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2.85亿美元;年内服务业到位注册外资0.62亿美元。新增境外企业13家,年末累计在册127家。目前我市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4个。完成工程劳务营业额1.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67%。 旅游 旅游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84.60亿元,比上年增长9.71%;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数650.89万人次,其中接待外国人16747人次,接待港、澳、台同胞2823人次;旅游景点接待游园人数1176万人次,增长17.30%。旅行社年内接待游客67.13万人次,增长18.61%。19家星级旅游涉外饭店(宾馆)实现营业收入4.31亿元,客房平均出租率为67.22%。 沿江开发 沿江开发加速推进。开发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科技城建设。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185.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00%。其中工业产品销售收入700.74亿元,增长27.70%;实现财政收入34.79亿元,增长51.55%;年内新批进区项目150个,其中外资企业30个;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4.34亿美元,年内到位注册外资1.71亿美元。临港新城坚持“双轮驱动”、“港城联动”,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定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584.11亿元,比上年增长33.02%。其中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085.81亿元,增长29.24%;实现财政收入39.38亿元,增长25.54%;年内新批进区项目447个,其中外资企业27个;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6.02亿美元,年内到位注册外资2.60亿美元。靖江园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82.01亿元,增长74.39%。其中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21.90亿元,增长125.43%;实现财政收入4.85亿元,比上年增长67.40%;年内新批进区企业48个,其中外资企业2个;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0.72亿美元,年内到位注册外资0.98亿美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