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复习资料:信息创造财富(2)
http://www.newdu.com 2025/09/16 12:09:19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记者:不过,从您的言谈话语中可以听出,气象信息既是人们的出行参考、有关部门规避风险的指南,更是商家的商机。有什么办法让部分气象服务向有收益的“黄金”事业靠拢呢? 王海啸:事实上,我国从1985年开始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就可以看作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尝试,就是要为用户提供专用化、有针对性的服务。专业气象服务虽只是当时国家针对气象部门的服务政策所做的一些调整,允许气象部门在做好公益服务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有偿服务。这一服务形式让气象服务突破了传统界限,尽管还谈不上成本核算、市场竞争,但为解决气象产品的针对性、个性化服务打开了渠道,向市场靠近了。目前,这项服务已渗透到工农业、环保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公众可通过电话查询、手机短信订制;企业可直接订购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实践证明,气象服务市场在逐步形成。 记者:但我们似乎越来越多地听到专业气象信息用户对缺乏个性化的抱怨。如今,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显然越来越多样化,这会使气象信息的供给发生哪些变化? 王海啸:气象信息虽与经济密切相关,但作为公共物品,又是直接或间接地为所有人服务的。其优点是获取容易,不足恰恰在于由于满足面过宽造成产品缺乏个性化。当商家的个性化需求与雷同化供给之间出现矛盾时,传统的气象信息服务方式受到挑战;而同时受到挑战的还有气象事业该进行怎样的体制选择。面向公众的服务可以保持由国家投入支持的方式,继续提供全民共享的公共产品,而面向市场的、针对不同需求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应该怎么办?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寻找出路的问题。 记者:有没有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国外的情况如何呢? 王海啸:我们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些宝贵经验。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也可供我们借鉴。 记者:有需要就会催生新产品,气象信息也不例外。我们该如何使面向市场的这部分气象服务更健全? 王海啸:首先应确立明确的市场规则,明确公益性与商业性气象服务的界限,制定气象服务市场的准入条件。其次要转变机制,个性化的服务继续延用公益性的服务机制是不现实的,在市场条件下就要有竞争,有成本和效益分析。还有就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让需求方与供给方了解彼此的需求,促进气象服务产品向更具针对性的方向发展。简言之,我国的气象信息服务市场会适时、适度、逐步地开放,但要与立法的过程相适应,同时需要配套法规和管理办法的完善。 链接 美、日等国采用的是“公私分明”的气象服务体制,即由国家气象部门向社会和私营气象公司无偿提供普通气象信息服务,由私营商业气象服务公司向不同行业提供个性化的气象服务,国家气象部门和私营气象公司之间是合作关系。英、法等国则采用结合模式。国家气象部门既负责公益服务,也提供满足市场的产品,在气象部门内成立专业气象服务机构。通过这种方式补偿气象事业经费,同时也允许私营公司按平等原则参与竞争。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与英、法的做法更靠近一些。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学地理知识点:冷却地球
- 下一篇:中学地理知识点:扬沙、沙尘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