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地理 > 综合辅导 >

中学地理知识点:粮食营养下降


    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昨起在全球生效。二氧化碳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已成为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那么,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对粮食生产究竟有多大影响呢?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一项历时3年多的研究显示,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导致粮食营养成分下降。
    植物的光合机理与动物呼吸正好相反,它们吸入二氧化碳排出氧气。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植物好比进入了“高压氧舱”,它们的生理、生化过程及其生态系统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为了模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条件下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发展了一种名为“自由空气条件下升高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技术”,简称“FACE”。2001年,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与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合作,先后在无锡和江都开展了中国水稻/小麦FACE研究项目,365天24小时模拟2050年前后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重点研究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对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据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建国研究员介绍,通过3年多的研究发现,由于FACE圈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显著增高,农作物生长周期短了6—9天。但在产量显著提高的同时,粮食的营养成分如人体所需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铁、锌等这些营养成分含量明显下降。按目前观测的数据进行推测,到2050年前后,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会降低10%。因此,一种“隐性饥饿”说已被提出。朱建国解释说,所谓“隐性饥饿”就好比“每顿饭虽然都吃饱了,但实际摄入的养分不足,还没到下一次用餐时间肚子就又饿了”。
    此外,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明显增加;稻米的外观、口感等品质也发生明显变化。(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