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知识点: 地球和地球仪(2)
http://www.newdu.com 2025/09/16 05:09:07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4.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都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切记不要把此课上成手工课。 5.纬线和经线、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是通过图释、简述等方式完成的。关于纬线和经线的特点,以及纬度和经度的分布规律,是通过一组活动来完成。活动要围绕观察实物地球仪展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图第一章(1) 采用图释的方法,说明什么是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这些概念后面要用到。 (2) 第一大题的前3小题,采用对比的方法,从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等方面分析了纬线和经线的特征。 (3) 第一大题的第4小题,分析了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 (4) 第一大题的第5小题,加深学生对几条重要纬线的认识,这几条纬线在后面也要用到。 (5)第二大题是认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这是后面经常要用到的概念。 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达到掌握关于经线和纬线基本特征的目的。 6.教材选择最新发生的事件,说明经纬网的定位作用。教材中的“活动”也是围绕经纬网的用途来设计。3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引发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类比经纬网,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第二个问题是虚拟的实际应用问题。教材选取了一个反例,更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第三个问题是利用经纬网查找地点的练习。 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涉及了很多新的名词、概念,如,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虽然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确切定义,但仍会给初学者带来困难。同时,这些名词多为空间概念,真正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学要多利用图像,采取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还可以多让学生参与识别、填写、描画等活动,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无意识记忆。 本节新课的导入可有以下两个设计。 (1)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课前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寻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这两种设计的目的,都是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兴趣。不论实施哪种教学方案,教师都要在学生讨论与回答之后,再继续将教学内容补充完整,并出示形象的图片加以印证。让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或观察、研讨活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按照教材图1.1展示的顺序设计教学的顺序。 2.学习第二幅示意图后,插入本段活动中的内容,佐证教材中提出的“很多现象”。 (1)分组按照教材中的要求,模拟“海边看船”,把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如果有同学到海边亲身体验过,也可以交流一下。还可以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2) 图1.4是一幅月食照片。古铜色的部分是地球的影子。注意观察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可以看出它呈什么形状?(弧形)。 (3)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4)进一步设问:凭借这些证据,能不能肯定地球是球形?为什么? 3. 学习麦哲伦环球航行(结合阅读材料)。 4. 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5. 用哪些资料数据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 6.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请同学们观察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同学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表述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 2.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1)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学地理知识点:发展与合作
- 下一篇:中学地理知识点:大洲和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