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知识点:海陆的变迁(2)
http://www.newdu.com 2025/09/16 03:09:28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7.教材在讲述板块运动时,没有出现地壳或岩石圈的名词概念,而是以“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来加以表述。因此这里提出的“地球表层”虽然是泛指岩石圈或地壳,但它并不是一个地理名词。 8.本节最后的活动,要求学生在更高更深的认知层次上,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认识并解释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现象及分布。活动第一题是认识地球表面裂谷和海洋的形成和发展。从图2.20和图2.21可以看出: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 9.活动第二题是认识地球表面的高大山系的形成和分布。图2.22说明了板块运动与山脉分布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著名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碰撞的交界地带。图2.23和图2.24则以喜马拉雅山为例,说明山系的形成及其过程。 教学建议 【沧海桑田】 第二节开始提出了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然后通过三幅图让学生体会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造成海陆变迁(变化)的实况。教学活动要在观察图片中进行。提示:①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什么问题?②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③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在提出海陆变迁的问题后,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的就是很自然的了。教材从两种认识的争论开始,然后观察图形,获得科学发现的体验,认识到大地在运动变化,进而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建议在教学中先阅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然后看大陆的漂移三幅不同年代的海陆分布图,并思考大西洋的形成及太平洋的变化等问题。同时结合活动中从古老地层的相似和衔接、海牛、鸵鸟的分布等事例作出合理解释,从而说明大陆漂移说是有科学依据的,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 2.从大陆漂移的被证实,进一步探究移动的原因,是顺理成章的,自然地引入到板块运动,使学生逐步理解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重点了解板块学说的要点:①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②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间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这几点要通过看图(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和活动获得,而不要仅记住这几点结论。 3.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两种自然现象是本章最后一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是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一是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说明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运动频繁,但力的方向不同。张裂运动使地表发生了断裂,从东非大裂谷和红海的形成,平面图反映了分布,剖面图说明了形成过程和作用力的方向。碰撞挤压使地表隆起抬升,从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图,反映板块交界地带的推挤方向,然后从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推挤的示意图获得感知,最后观察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从海洋到高山)认识整个过程,观察该图时要注意景观与剖面结合,并按A—D顺序,注意各幅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最后看根据卫星照片制成的电子影像图,可同地图对照。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学地理知识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下一篇:中考地理复习资料:《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