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地理 > 综合辅导 >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2)


    从教材表象上看,这部分内容的编写形式显得比较“松散”,涉及方面较多(地形、气候、河流及资源),甚至有“偏离”跨省经济发展这一主题之嫌。但深入分析,其编写思路又是十分清晰的:本框题始终围绕着长江自然资源的形成、差异和开发利用而展开,强化了“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纽带和辐射作用──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保护”的主线,提供了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区内差异、因果推理水资源成因和综合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项能力的契机。
    以下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本节教材与八年级上册“长江开发”一节的关系。上册侧重于长江的水文特征及水灾与防治,本节侧重于长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对沿岸与周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上册是基础,依据上册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本节通过大量活动性课文去推理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源形成原因和利用方式,从而完成了两种课文形式的有机结合。第三,在实施活动内容时,应注意引导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与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的结合阅读。
    2.在本节第二个框题“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1)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教材主要介绍了长江沿江地带纽带的格局──以长江干流为横轴,东连沿海经济地带,西接广大内陆地区,所构成的“H”形经济格局图示;长江沿江地带纽带的意义──不仅联系了长江上游与下游的省内经济区域,更重要的是沟通了东西两大经济地区,形成了自东向西的4条经济通道──产业、技术、信息、商贸通道;自西向东江海联运的交通通道。
    (2)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本段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基础与条件──农业和工业基础雄厚,其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开发水准在国内位居领先地位,水陆交通便利;第二,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动力──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和相关的产业;第三,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方向──由本地带向南向北辐射;第四,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意义──以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使我国南北经济融为一体,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3)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本段阅读教材看似与长江沿江地带的内容无关,但深入剖析可知该段教材的教育功能:第一,拓展同类型(沿河产业带)的知识视野;第二,通过莱茵河和密西西比河产业带形成与特点的分析,掌握认识和分析同类区域的一般方法──发挥沿江河湖海地带的地理位置、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巨大优势;连通区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国家及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纽带和辐射作用。
    此外,必须说明的是:第一,“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是选择本区域独立成节的核心依据;第二,通过本框题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综合分析、迁移与应用能力;第三,使学生初步形成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第四,在实施活动内容时,应注意修建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问题的开放性,只要学生回答言之有理有据,教师就要肯定。
    3.在本节第三个框题“沿江地带的城市”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1)长江是沿江城市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生命线。
    (2)依托长江便利的航运和丰富的水资源,在长江沿江地带已形成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以及以它们为中心形成的四大城市密集区。
    (3)上述特大城市是本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活动式教材中以上海为例,说明作为全国最大的中心城市,上海具有的优势,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整个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4)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在分布密度、城市规模、城市数量等方面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讲长江沿江的城市,不仅是要介绍这里城市的形成、发展、分布、数量、差异等项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说明由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带向外强大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呼应与强化上一个框题的中心内容;第二,通过上海实例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已学知识和技能,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在分析上海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辐射作用时,应引导学生结合实例来说明,教材图8.27只表现了上海的优势条件与地位,并未具体展现其辐射的作用。
    4.在本节第四个框题“沿江地带的工业”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1)以“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和工业分布图”为基础,介绍了长江沿江地带形成的四大工业基地。
    (2)长江沿江地带形成四大“产业走廊”的雏形。
    (3)在活动式课文中,通过上、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分析,以及如何相互协调发展的探究,有效地巩固了对长江沿江地带纽带作用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本框题对学生读图认定、提取、加工、分析等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第二,强化了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第三,在实施活动内容时,应引导学生将西电东送、东部用技术信息和教育文化及资金的优势支援西部等具体内容落实在图内。
    5.在本节第五个框题“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1)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教材从毁林开荒和陡坡垦殖等原因入手,详尽地说明了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壤退化、水库淤积、河道淤塞、灌溉和发电及航运能力下降、加剧了洪灾威胁等危害;并在活动式课文中涉及了治理保护的相关思考问题。
    (2)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集中体现在频发的洪涝灾害、难以恢复的灾后环境、日趋严重的水体污染,以及如何治理。
    (3)长江上、中、下游的酸雨问题。介绍了本区酸雨的基本概念、酸雨区的分布、酸雨的直接危害。
    必须提示的是:第一,本框题教材的编写十分注重上、中、下游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与差异性,特别是上游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又成为了中下游河湖淤积问题及降低湖泊蓄洪能力等危害的成因;第二,应注意将八上教材关于长江水文特征、水利水害、利用治理等内容及学科能力与八下相关内容的融合,以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与迁移;第三,教材中创设了因果推理、综合分析、迁移应用等项能力培养的条件;第四,使学生初步树立了资源观念、环境观念、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五,在实施活动内容时,教师应通俗易懂地介绍有关酸雨的基础知 识。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建议安排3课时。
    【新课引入】
    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或让学生阅读八年级上册教材58页《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材料,要求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
    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导入新课,板书。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和回答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重要的地理位置特点;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