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复习资料:与同学们谈地理(2)
http://www.newdu.com 2025/09/15 06:09:01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人对两河流域的称呼。地域大体在今伊拉克境内。案例中提到的楔形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系统,这种文字是用削尖的芦苇杆“笔”,在半湿润的泥板上压划“写”成。巴比伦时代是两河流域的历史时代,已经有城邦国家。巴比伦城建筑豪华,城中的“空中花园”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 6.“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基于地理环境的地域性而提出的。因地制宜是指从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生产条件和现有发展基础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科学合理安排生产和建设项目,获取地尽其力、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教材所举例子,是用一位学生之口,讲了一件事情,提出了一个问题,引起大家讨论。这个例子说明的就是“因地制宜”的道理。 陡坡上种庄稼弊大于利。一是开发成本高,二是耕作土层极易受重力作用遭受坡面流水的侵蚀,造成作物生长肥力不足,产量低,经济效益差。而种植果树林或经济作物,既有利于保持水土和植被的原生环境,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在陡坡地提倡退耕还草还林。 7.“综合地分析问题”是基于地理的方法论提出的。影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要有综合的眼光和思路。教材举了一个考虑城市区位因素的例子。教材有意留下了多余的问号,交给学生思考。不同的城市,区位因素可能是不同的。除了教材中指出的因素外,还可以添加其他一些因素,如政治、军事、宗教等(还可以举工厂区位、农业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的例子)。 8.“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当今人类社会最先进的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诸方面。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标。这三方面持续发展,都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理学始终围绕着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展开,而协调人地关系的最终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 教材中引用了一句话来启发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这句话的含义主要有:在当今世界的很多地区,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经济粗放经营、资源浪费或消费过度等原因,使环境承载量过重,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土地退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象发生,祖祖辈辈生存发展曾利用过、并遗留下来地球环境资源已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当代人对地球资源过量的使用和消耗,已损害和危及了子孙后代生存的利益和发展权利。为了保证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不受侵犯,我们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生活与经济发展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保护生态,治理污染,促进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子孙后代一个清洁、秀美、富饶的地球。所以,这句话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阐述,是对环境保护观念的呼唤,是对世人一切不可持续行为的警示。 教学建议 本课是通过“谈话”、“聊天”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地理与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建议教师遵循以下原则。 (1)在知识认知过程中,尽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则。 (2)在利用地理事实材料、列举实例时,坚持“由近及远,先家乡、祖国,后世界”的原则,尽量利用和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维有材料,发言有依据,学习有兴趣。 (3)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教师的包办代替。从第一节地理课起就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科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学生的活动项目。对于这些活动项目的内容、呈现方式、前后顺序等,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自主安排,不要局限于教科书中的内容、结构和模式。 按照学生在本节课学习时的认知规律和逻辑起点,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地理,地理课主要学习哪些内容。建议本节课的导入采取以下方式。 (1) “今天是同学们在初中学习的第一节地理课。同学们了解地理吗?知道在地理课上会学习哪些内容吗?”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切入教学主题,使学生能按照教师的提问,定向地思考。 (2) 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活动,了解学生对地理及地理课有哪些已知和未知,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备课,并更有效地组织学生活动。 (3) “今天是同学们在初中学习的第一节地理课。在第一节地理课上,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这种提问方式,能使教师广泛、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但这类提问要求教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预先就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设想,并对相应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但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不可能全部预知,所以,如此提问,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深厚的教学功底。这种提问还有较高的智力开发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想象。 【生活离不开地理】 这一部分可以设计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1.教学活动一的设计。 (1)请同学们结合小学社会课上所学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地理”? (2)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对“地理”的理解,列举一些属于“地理”的事物和现象。 这两种提问设计的共同点,都是从学生对“地理”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理”的含义,并了解地理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地理”的概念或名词解释,让学生机械记忆。 第一种设问提示学生依据小学已学知识进行回答,思路定向性较强,但也容易使学生思维陷入回忆和再现过程,束缚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二种设问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打开思路,不受太多局限地畅谈自己的想法。 2.教学活动二的设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