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地理 > 综合辅导 >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2)


    8.关于图8.8“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这幅图的安排有以下两个目的。首先,让学生通过读图认识到,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还有很多,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其次,前面教师已经引导学生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学生掌握了方法,在这里教材以图层叠加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方法、能力的迁移,同时验证学生掌握这种方法的程度如何。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或者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9.地形、气候条件与自然灾害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和年际变化大,使得黄土高原经常发生旱灾和涝灾,再加上地形破碎、土质疏松,就使该地区非常容易出现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对这部分内容,学生一般都能说出一二,但对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可能还不足,教师要通过以上关系的梳理,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0.关于71页“阅读材料”。这段材料看起来似乎与主题没什么联系,但实际上与图8.8有类似的作用,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用刚学过的思路去分析其他地区,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11.关于73页的辩题。教材在这一框题安排了辩论的活动,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素材,开放性较强。同时,该活动也便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前面刚了解了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紧接着让他们思考: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由此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采取任何措施都要掌握好“度”,对于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内容讲授2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新课引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一段关于黄土高原的电影或电视片段,让学生判断这是什么地区的景观,然后进入本节的学习;或者直接引入,请同学们根据平时的所见所闻,并结合图8.2“黄土高原景观”,谈谈对黄土高原的印象。既然是跨省区域,就要让学生对它的位置范围有明确的概念。因此进入学习的第一步,就要安排学生进行活动1,明确黄土高原跨越了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
    进而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一看录像或图片就知道这里是黄土高原,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以此来引出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物质──厚厚的黄土引起重视。在介绍黄土高原的厚度以及在世界的地位之后,进一步提出疑问:“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对“风成说”的探讨。
    2.关于对“风成说”的探讨。这部分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假说,然后读图和文字,分析每条证据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接着分组讨论:“这些证据能不能说明黄土高原的黄土一定是风吹来的?”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让学生分成两派(“赞成派”与“反对派”)进行辩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风成说”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或者可以采取更开放的思路:向同学们介绍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的其他学说(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前查找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理论,课上由学生介绍),然后进行辩论。并且让赞成其他学说的学生试着解释67页活动中提到的现象,这是个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机会。
    【严重的水土流失】
    1.在这一框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由学生对黄土高原景观的认识入手,然后安排学生分组做69页“活动1”的实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地表状况与水土流失程度的关系。最后结合图8.4,分析归纳造成“千沟万壑”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讨论“活动2”,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碎又会加剧水土流失。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并且归根到底,地表植被破坏是造成这一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这里,可以安排学生画一个恶性循环的模式图,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为后面提出解决办法作铺垫。
    2.关于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教师可以连续提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水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流走之后,留下了什么?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水带着泥沙流向了何处?结合上学期所学的黄河的内容,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会帮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
    3.对“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图”的判读,可以分为以下几步:首先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以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来描述;第二步从地形地势着手,看看这一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第三步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降水量在哪个范围内;最后归纳总结,具备了什么条件,才会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试着想一想解决的办法。
    【脆弱的生态环境】
    1.承转过渡:“看来,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的不利影响,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请学生做72页活动1,通过读图,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哪些气象灾害。当提到涝灾之后,立刻问学生:“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结果?”进一步引出其他灾害及产生的后果。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这样的气候及地表状况等自然条件下,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灾害。
    2.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讨论72页活动2,然后读图8.10,了解人类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生态建设】
    1.关于这一框题,建议老师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分析找出解决措施。有可能的话,最好找一些图片或数据,使学生对生态治理的具体办法和治理的效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这部分的内容开放性较强,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设计安排讨论或辩论。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最好让他们提前分组讨论,并查找相关的资料。总之,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