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地理 > 综合辅导 >

初一地理知识点解析: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北京 上海 广州 武汉 西安 重庆 成都 长沙 长春 哈尔 杭州 合肥
苏州 太原 天津 徐州 厦门 郑州 宁波 青岛 南京 兰州 昆明 济南
深圳 沈阳 鞍山 大连 福州 佛山 贵阳 黄石 荆州 吉林 内蒙 洛阳
宜昌 湘潭 襄樊 新疆 无锡 唐山 镇江 河北 南通 株洲 南宁 南昌

    教学要求
    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2. 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结构分析
    基于上述的设计思路,本章呈现了下面的结构特点。第一,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第二,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章安排2课时。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可运用下列方式:教师出示挂图“中国水系”或自行绘制的投影片“青藏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提出问题: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众多的河湖]
    学习内、外流河的概念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2.28“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问题:这几条河流最终流向何处?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外流河及内、外流区的概念,这样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地理概念。
    [黄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的教学,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这部分教材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念的最好实例。首先从正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第二步,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
    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分析成因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
    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第三步,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完成活动题2,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长江的开发]
    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因此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
    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阅读材料、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示意图入手,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可以通过讨论、解答活动题2加以了解。在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资料,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使学生对于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
    滚滚黄河笑扬波
    没有哪一条河流像黄河一样,让中华民族如此爱戴──她缔造了这个民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然而随着子孙的繁衍,母亲的乳汁已远远不够了。
    解放初期,全流域灌溉面积80万公顷,如今灌溉面积增长了9倍。解放前,除了灌溉,工业用水微乎其微,而今,仅发电一项,装机总容量是解放前的1万倍……
    黄河断流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也在向人们发问:一条奔腾了千万年的大河,一条被中国人视为母亲河的大河,会不会就此成为内陆河?
    黄河全长5 000多千米,流经9个省区,跨省区调水,既要考虑灌溉,又要照顾到防汛、防凌、发电;既要满足生活,又不能忽视生产。统一调度,谈何容易?
    2000年,老天似乎成心要和调水人员作对,全流域遇上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来水较正常年份偏少了56%。在这种情况下执行调度预案,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守住闸口,2000年,黄委先后派出近百个检查组,对省界断面、重要取水口、水库泄流情况进行24小时监控。
    调水,少不了牺牲局部利益。为了黄河畅流,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断然决定:“现在缺水不缺电,发电服从调水。”三门峡水利枢纽,仅3月份就弃水3.14亿立方米;小浪底水库,连续74天没有发电。
    天下黄河富宁夏。从秦代开始,宁夏人就开始利用黄河灌溉。几千年来,人们形成根深蒂固的用水观念:水是天上下来的,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想用多少,就用多少。据统计,过去引黄灌溉的水量浪费高达50%。多节一方水,就是对下游人民多一分支持。宁夏节水重要举措之一是水价改革:引黄水价由原来的每立方米0.006元提高到0.012元。自治区同时规定:水价翻番,水费不能翻番。
    为了节水,作为黄河下游的山东省更是使尽了浑身解数。近几年来,全省发展管灌面积达160万公顷,年节水12亿立方米;全省小型喷灌机家庭拥有率达到80%,年节水17亿立方米……各项措施下来,全省每年节水可达50多亿立方米。胜利油田是黄河的用水大户,原来往油井注水全引的是黄河水。现在他们进行了技术改造,回水利用量已达用水量的98%。
    由于合理安排了农业用水,2001年汛期,全流域比往年多灌近27万公顷耕地;刘家峡水利枢纽发电较多年同期均值增加23%,三门峡水利枢纽发电量为1997年以来的最好记录。
    调水成功,意义还远非这些。水利部长汪恕诚认为:“传统的治水思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已经把生态用水放在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对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是十分重要的。”甘肃省委书记宋照肃认为:“跨省区调水成功,是我们管理能力的一种体现。黄河没有断流,说明我们国家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马蹄形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全长近 500 千米,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大峡谷,这一峡谷的发现,是20世纪末中国科学家的一次重大地理发现。
    1994年4月17日,我国向全世界发布了一条引起哗然的消息:“壮美的祖国河山,又被中国科学家确认一项新的世界之最:深达5 382米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这一新发现震动了全世界。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冰冻圈和生物圈相结合最后的地方,这里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不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你是很难想象到她的神秘和奇诡瑰丽的:银白的冰流蜿蜒穿插在绿色的森林间,银白与碧绿交相辉映,雪峰银岭,林海葱郁,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是中国真菌物种最具有多样化的地区之一。这里蕴藏和繁衍着极其丰富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等待开发利用,特别在食用、药用菌方面更具特色和潜力。大峡谷地区在目前已知的大型真菌中可以食用的多达200多种,几乎占中国已知总数的40%.其中开发利用价值大的有100多种,特别是可以选育作人工栽培的或利用菌丝体发酵培育的多达40余种。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仅是新发现的世界最大峡谷,而且它处在“世界屋脊”上,植被垂直带之完整齐全为世界之最,更为独特的是它位于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碰撞处。
    打开22万分之一的西藏地图,我们的目光立刻会触摸到雅鲁藏布江的波光激流──在冰清玉洁的雪域高原,在积雪连峰的喜马拉雅山北麓,由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美丽如练的极地天河。
    雅鲁藏布江,这条“世界屋脊”上海拔最高的圣河,这条藏族同胞的母亲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全长2787千米。从海拔5 300米以上的冰川河源,雅鲁藏布江万涓成水,蓄势而下,一路奔涌咆哮,吞云吐浪,纳年楚河、拉萨河、雅隆河、尼洋河于一水,奔腾东去。在藏东南的米林、墨脱两县相邻的南迦巴瓦峰下,绕道而行的江水,形成巨大的马蹄形大拐弯,外侧又有加拉白垒峰的剧烈夹挤,于是构成切断青藏高原、连续多弯的“南迦巴瓦大峡谷”,最终穿越印度大陆东北的冲积平原,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
    大拐弯峡谷,从派乡到墨脱县的希让,河长220千米,落差却达2 200米,平均每千米落差10米,水能资源极其丰富。据计算,大拐弯峡谷占整个雅江水能资源2/3以上。
    雅鲁藏布江的中上游河谷,严格保持东西流向,到了下游,却突然转折南向,形成大拐弯峡谷。并且一些主要大支流,也一反常态,反向注入主流,使其总体上形成特有的奇观。地质学的观点认为,这主要是适应断裂构造的结果。根据板块理论,雅鲁藏布江是坚固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撞的缝合线,下游大拐弯一带,当时处于碰撞地带的东北隅,因而碰撞缝合线就有转折并密集于它的附近。因此,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是适应东西向深大断裂构造发育的,其下游是适应构造转折而变化的,一些大的反向支流是适应主干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的结果。总的说,雅鲁藏布江是严格适应断裂构造而发育的一条构造河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的大河流中是极为少见的。
        相关推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