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案:评一个徽商研究的学术群体
http://www.newdu.com 2025/09/26 06:09:0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本文作者(右)和张海鹏教授在中国史学界第六次代表大会上。 我最初考虑要写这个题目,是由于我面前的几本学术著作的启示;我终于放不下这个题目,一定要把它写出来,则是由于我被一个学术群体所感动。我以此抒发对故人的缅怀,我也以此表示对今人的敬意和期 望。 1985年11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张海鹏教授寄给我一本新书《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8月出版);1993年11月,我收到张海鹏教授寄来的又一本新书《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3年10出版);1996年3月,我再次收到张海鹏教授寄来的新著《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2005年7月,张海鹏教授的同事给我寄来“徽州文化全书”之一《徽商》(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而张海鹏教授已在5年前辞世了。 以上这四本学术著作的出版,首尾整整20年。 张海鹏主持的这个学术群体,关于徽商的研究,是从积累资料做起的。 一 从积累资料做起 张海鹏教授为人谦和,言谈儒雅,写得一手漂亮、流畅的行书,这都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张海鹏教授的更突出的特点,是他的治学严谨、治史有方。他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徽商的开拓者之一。 “徽商”是中国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要商业现象之一,而其活动范围远远超出了徽州以至今天的安徽省而遍及全国许多省份,其活动的内容也不限于商业,而影响到文化、教育、世风,可见,徽商研究是中国明清时期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张海鹏教授以及以他为首的安徽师范大学的一个学术群体,乃确定以徽商为研究领域。 那末,徽商研究从哪里入手呢?《明清徽商资料选编》这本书的出版,有力地表明:张海鹏主持的这个学术群体,关于徽商的研究,是从积累资料做起的。这本“资料选编”凡39.3万字,是从百万字资料中选编出来的,由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张海鹏、王廷元、唐力行、王世华编。书首有“凡例”八则和“前言”,“前言”的落款是“安徽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这表明,当时的这个研究室是把“徽商”作为研究工作的主攻方向。20年后再回首,人们可以看出当年的这个抉择是有学术眼光的。 关于这本“资料选编”,有两个问题是值得强调、值得评论的。一是它的“凡例”,二是它的分类。由“凡例”可窥编者的治学严谨,由分类可见编者的学术眼光。 先说“凡例”。“凡例”的前三则是: ——本书所收资料以明朝及清朝前期(公元1368—1840年)有关徽商的记载为主,间亦涉及明朝以前和公元1840年以后的记载,俾便于考察徽商的盛衰过程。 ——本书按资料的内容划分章节。每节按类酌分若干组,不另加标题。每组之内,按时间顺序编排。 ——凡原资料内容涉及几个章节者,皆不加割裂,以保持其完整。此类资料,按其主要内容编入某一章节,他处不再重复。为便于检索,特于每节之后作一索引。书中资料,皆按编排顺序注明号码,检阅索引,即可查得与各该节内容有关而又被编入其他章节之资料。 这前三则凡例,交待了所搜集资料的时代断限以及编次原则,同时说明了同一资料在书中的互见情况。 “凡例”的第七则是: ——资料来源,除方志注明时代,族谱注明地望之外,其他仅注书名、卷数(或页数)和子目,以求简明。为便于查考各书之作者及其版本,特作引用书目附于书后。 这则凡例,是交待资料的来源、种类和相关的著录形式。 综观以上几则凡例,人们可以看到研究者们是在怎样进行着“原创性”的工作。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不从原始资料入手,何从谈“原创性”。中国历史上这一治学的优良传统,在当今的学术界,是格外值得“重温”和提倡的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