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案:《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2)
http://www.newdu.com 2025/09/28 09:09:21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踊跃回答: A、首先起来旗帜鲜明地批评“两个凡是”方针的是邓小平,他提出要用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1977年5月24日,他在与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 B、1978年5月10日,在胡耀邦的直接关注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中央党校的一份内部刊物上发表,后来,该文在《光明日报》 、《解放军报》等全文转载。随即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预期效果】: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经过。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最后老师再进行归纳引导。 【教师总结】: 经过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开始逐渐摆脱了“两个凡是”左倾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活动】: 下面,大家先来看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 【学生活动】: 学生专心致志地看。 【预期效果】: 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原始录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形成视听冲击,走近历史情境。 【教师活动】: 同学们,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分别找出来。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阅读后,作出了准确的回答。 【教师活动】: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可以归纳成三点,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现在,大家想一想,议一议在该会前后党和国家在这三条路线上政策有何不同?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学生活动】: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回答总结如下: A、在思想路线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特别是“文革”时期,大搞个人崇拜,把毛泽东的只言片语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思想准绳,严重地违背了客观实际,以致出现了大炼钢铁运动、放卫星等荒唐的行为。而在该会以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在“文革”时期,坚持“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主张“打到一切,全面内战” 、“造反有理”,一大批的开国元勋、文化学者等遭受打击、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对我国国情的正确分析,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在组织路线方面,“文革”时期,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民主法制被严重践踏。当时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不经过任何法律程序的情况下,被不明不白地迫害致死,由此可见一斑。还有,国家干部采取职务的终身制。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人制度也开始走上正轨。邓小平以身作则,不搞领导干部终身制,1989年6月,中共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90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接受邓小平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 通过讲解,学生逐渐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预期效果】: 讨论增强了课堂的气氛,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第一,在这里主要运用了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按照作用可划分为三种:纵向比较方法、横向比较方法和观点(理论)与史实比较方法。(实践证明,历史比较法能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因此,这种方法在本课是适用的。) 第二,通过分析,化抽象为具体,然后,再通过归纳综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论是抽象的,实践是具体的。我们在传授抽象的理论知识时,我们要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的实践。也就是说把抽象的理论放到具体的实践中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并深刻地把握它们。 【教师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这次会议从上述关乎全局的三大路线上纠正了长期的“左”的错误,在共和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结束了过去,开拓出未来,成为共和国现代化起飞的划时代起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促成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4)拨乱反正的全面推进 【教师活动】: 为了彻底地从“文革”和“两个凡是”的阴影中走出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全面推进拨乱反正工作就成为党和政府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那么,如何全面推进拨乱反正工作呢?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 第一,从1979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平反和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第二,特别是,平反了刘少奇这一最大的冤案。 第三,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 【预期效果】: 提问问题的方式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活动】: 下面,我们尝试着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毛泽东。大家根据自己对毛泽东生平事迹的了解,实事求是地对他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作个评价。同学们,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一下,然后举手发言。 【学生活动】: 学生积极热烈地讨论,发言十分踊跃,学生均能从某个角度对毛泽东作出评价,有的说他好,有的说他不好,但都有失偏颇。 【预期效果】: 这种讨论方式易活跃课堂气氛,但要注意把握课堂纪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因此,要对毛泽东进行简要的评述,引导学生对毛泽东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教师总结】: 毛泽东自投身革命以来,一生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而奋斗。他是党的创始人之一,曾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组织领导湖南的工人运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他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革命实践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提出了一套“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并用之来指导中国革命。他领导中国革命力量到农村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在遵义会议后,确定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最后三支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终于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他又指导了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写出了《论持久战》 、《实践论》 、《矛盾论》等经典性的论著。1949年10月1日,他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国后,由于对客观形势的错误分析,他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京逝世。纵观他的一生,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对发动“文化大革命”负有主要责任,犯了严重错误,但是毛泽东的错误始终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如果没有毛泽东,我们中国人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参考《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预期效果】: 学生认真地倾听,感受这一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对历史英雄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部分: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知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发生了伟大的转折。同学们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而你们的父辈,他们则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们的童年就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你们和你们的父辈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经历。你们都是这两个时代的见证人。同学们回去以后,好好地跟家里人聊聊天,做一下访问调查,从吃、穿、住、行、受教育等各方面了解一下两个时代的差别,并做一定的思考,好好体会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请大家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一个星期后交。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并记下作业的内容。 【预期效果】: 调查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变化,采访长辈关于自己家庭的发展史。这样,可以训练、培养学生通过调查、采访,获取口述史料的实践活动能力,并让他们对自己获得的口述史料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过程。《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历史教学就应该努力去实现“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也相应地在教师的引导下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有以下三点。在此,求教于广大教育同仁,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其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历史认识的过程。这些研究性学习问题从哪里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第二,课外的历史材料。如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资料等;第三,社会生活。如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提出问题之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印证历史结论,甚至修正历史结论,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理解“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其二,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习历史不仅能够使人明智,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判断力。司马光修纂《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由此可见,历史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鉴古知今。因此,历史教育应当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应仅仅是讲讲故事或说说笑话而已。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启迪民智,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让下一代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为更好的实现以上目标,历史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即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让学生把握各个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此前提下,我们再尽可能地让学生知道历史的多样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其三,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其次,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历史原始录像、经典的历史图片、电影剪辑或其他文字资料,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走近历史情境,进行情感体验。随着多媒体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将在教育中广泛地得到运用。这即所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再次,根据每一课的实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讲读法和发现教学法等。 实践证明: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应该在自己全部历史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且要拥有自己独有的风格,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新课标,学习课改精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地去改进之,完善之。在此,我们真心地祝愿历史教学能真正发挥她应有的价值,历史教育亦将青春永驻。 参考书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地图出版社编著:《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版第三十二页至第三十五页。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地图出版社编著:《教师参考书•施教操作篇》,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版,第四十四页至第五十二页。 3、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湖北宜昌市教研中心•李明海、宜昌市第六中学•王英姿:《让每个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尝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九年级历史教案:第5课 三大改造
- 下一篇:九年级历史教案:月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