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2)
http://www.newdu.com 2025/09/23 06:09:59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展示教具或指导读《春秋铁器》、《战国时代铁制农具》图。稍作解释。)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是在春秋后期,比欧洲早1900年。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完成板书:①铁农具广泛使用②牛耕的推广)同一时期,牛耕得到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板书:③农业技术进步)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当时的农民已经知道使用各种农家肥,恰当处理土壤的干、松、燥、湿,因地制宜种植谷物和桑麻。他们还注意选种和适时播种。人们的衣食条件有了明显进步。诸子百家中有“农家”,他们提倡发展农业,主动搜集和整理农业经验,当是最早的农业科学家。(同学们哄笑。)(板书: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者由奴隶变为农民,不仅政治地位改善,经济生活也发生变化。商鞅变法告诉我们,不少农民有自己的小块土地和农具,生产粮食布帛多,自己收入增加,还受政府奖励。因此农民比奴隶劳动积极性高,出现了全家老小披星戴月产生的情形。铁器、牛耕推广,农业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农民生产积极性高,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板书:粮食产量较大提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发展农业生产,各国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最著名的是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 (板书:2.都江堰(李冰) 郑国渠(郑国)|变水害为水利)(展示都江堰教具。或指导学生读《都江堰平面图》)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逐步成为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秦王采纳臣下建议,首先进占尚不发达的巴蜀地区。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修建都江堰灌溉工程。他采取中流作堰的办法,把都江(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指“都江争嘴”)内江供灌溉,通过宝瓶口流入渠道系统灌溉农田。大小水口都装有水门调节水量,“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最精妙的是宝瓶口对面的飞沙堰。洪水上涨时,多余的江水可自己漫过飞沙堰由内江归入外江,确保灌溉系统的安全。(指“宝瓶口”和“飞沙堰”。)都江堰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和运输功效,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类。岷江水害变水利,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人们纪念李冰,为他雕刻高2.9米的巨大石像,立在江边。称赞他治水功劳胜过大禹。灌溉工程,企图以水利工程“疲秦”。秦国识破韩国的阴谋,却继续信任水工郑国,历时10年,完成灌田400万亩的工程郑国渠。关于中原也成为沃野粮仓。 (板书:3.手工业的进步)(由学生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彩图10、12、13、14、15,总结手工业部门。)(板书:①冶铁 ②煮盐、纺织和漆器)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是楚国的宛和赵国的邯郸。煮盐有齐国海盐和魏国的池盐。组织品以齐国最出名。(读《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分布和商业城市》图,标出讲到的手工业品产地。)农业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大量粮食布帛流入市场,商业活动繁荣起来。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能买到。一些手工业都作坊主和大商人积累了大量财富,豪奢如同王侯。(板书:①中原市场 ②各国都城)陶是中原著名的商业中心。诸侯国的都城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楚国郢等,都是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的新兴封建城市。(板书:|新兴封建城市)(在《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分布商业城市》图上找各国都城。) 4.提问检查 (1)春秋战国社会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2)概述战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 (3)解词:都江堰(时间、位置、工程设计、修建者、作用) 5.小结(对照整理完成的板书,总结全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