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眼中这些年紫禁城的改革变化(4)
http://www.newdu.com 2025/09/17 03:09:21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如今 在故宫的变与不变之中 我们读懂这位"段子手"的深情坚守 他给予故宫、故宫里每一件文物尊严 更给予每一位观者以尊严…… 《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演讲者/单霁翔 故宫,应该"活在当下"。 我是七年前到故宫工作的,刚来的时候办公室给了我厚厚的一份资料,看得我心潮澎湃。材料里说了故宫很多的世界之最:这里是世界最大规模、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这里是全世界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价值最高的一座宝库;这里也是世界关注最高、来访量最高的博物馆。 上岗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间间房屋走访、察看故宫。这一走就走了五个月,穿破了20多双布鞋,走遍了故宫9000多间房屋。但资料上说的这些世界之最我却没有感受到。 ![]() 你说这里馆舍宏大,我看到70%的范围内都立着一个牌子:非开放区,观众止步。 你说这里藏品丰富,我看到99%的藏品沉睡在库房里面。 你说这里观众数量庞大,但是我发现80%以上的观众都是盲目地跟着导游小旗往前走,他们根本没有了解这座博物馆的魅力。 ![]() 曾经的故宫,垃圾遍地。 我们要反思,拥有的这些文化遗产资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做出了贡献?具体到每一位观众,这次文化之旅他们究竟收获了什么? 我们需要改变,不能再躺在这些"世界之最"上了。 过去,我们把文化遗存视为过去的东西,仅仅是被研究的东西。它们应该是有生命历程的,它们应该"活在当下"。它们不但有灿烂的过去,还应该有尊严的现在,还应该健康地走向未来。 改变,需要尊重每个人的文化权益。 究竟是以管理方便为中心,还是以观众为中心? 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管理革命。前者的话,会设置很多观众不方便的措施,后者的话,过去习以为常的做法,可能需要重新审视。 过去,故宫的正门——午门明明有三个门洞,但是买票的观众只能走两边的小门,中间的门留给外国的贵宾车队。 东北来的老大爷说,一辈子就来一次故宫,他想像古代皇帝一样走中间的门,我们还得给他做思想工作。 这是文化尊严问题,也是每个观众的文化权益问题。 我们跟相关部门协调,获得了理解,把三个大门都打开了,再也没有机动车的车队驶入故宫博物院。所有人都是走进来的。愿当"皇帝"的走中间,愿当"大臣"的走两边,再也没有排队的现象了。 ![]() 过去,人们总抱怨,偌大的紫禁城不能设一些座椅吗?老叫我们坐在铁栏杆上、树坑里。一开始我也挺奇怪,我的同事们说,这座椅老惹事。比如,螺丝钉把人家孩子划伤了,漆染上人家的裤子了,每年纠纷不断。专家们还一再批评,座椅跟环境不协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