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政治 > 综合辅导 >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思想品德模拟测试同步练习题(含答案)(2)


    9、阳春三月,是踏青的好时节,当我们看到小草青青、杨柳婆娑,听到虫鸟鸣叫、人声鼎沸,闻到空气清新、百花芬芳时,我们的感受是( B )
    A.自然界的喧闹打破了人内心的宁静 B.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生动精彩
    C.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 D.人类因其他生命的衬托而显得高贵
    10、2月14日是西方传统节日情人节,一些中学生也兴致勃勃地过起这个节日。为此不少家长表示担忧,他们希望学校能明令禁止学生过情人节。你的看法是( C )
    A.中学生自制力较差,容易影响学习,应禁止
    B中学生身心处于发育阶段,容易引起早恋问题,应禁止
    C.应该持宽容态度,加以引导和疏导
    D.尊重未成年人的各种权利和要求
    11、某校开展“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活动。中学生小明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周一,睡觉忘了关灯,浪费了不少电,真不应该;周二连撕了三张白纸,老师说造纸要消耗大量的木材和水,我感到很惭愧;周三,我发现妈妈只为了洗两件内衣就开动洗衣机,浪费水电,我建议妈妈用手洗。读完这篇日记后,你的看法是( D )
    ①小明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②保护环境应该从日常小事做起③保护环境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④环保意识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纠正别人的错误行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胡锦涛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 D )
    ①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唯一保证③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④比其他民族精神更优越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3、
    14.(9分)材料一: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县城三分之一面积被冲击,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造成伤亡最惨重的泥石流灾害,造成近2000人失踪或死亡。
    材料二:舟曲不孤,温总理立即奔赴现场,指挥抢险救灾。当地政府迅速向遇难者家属发放抚恤慰问金,带领群众战胜自然灾害。这是政府在履行责任。人民子弟兵第一时间赶到舟曲,一边全力营救幸存者,一边救治伤员。灾情无情人有情,爱心暖流也涌到舟曲,除全国人民捐钱捐物外,不少英勇的志愿者也前往救援。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们怎样的民族精神?(2分)
    (2)民族精神在新时期还有哪些具体体现?(至少举三例)(3分)
    (3)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想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4分)
    15、(14分)材料一:2010年7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强国必先强教,应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材料二:在高新技术领域,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有10%左右。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我国对外经济的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
    (1)材料一体现了党和政府在落实什么战略?(2分)
    (2)“强国必先强教”,说明我国把教育搞上去的决心,请问这样做有何意义?(4分)
    (3)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4)针对材料二你为如何提高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两条建议?(4分)
    答案
    14.(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大庆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3)写慰问信,捐款捐物,做心理辅导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7.(1)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3)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③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进步的必然要求。
    (4)①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②要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