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中考政治复习资料:上册第一次月考基础练习题(含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5/11/17 06:11:32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2011—2012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月考一 政 治 试 卷 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转眼间我们开始九年级的学习生活,是最后一年的初中生活,在这三年时间里,相信你一定学到了许多,感受了许多……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这段快乐的时光,珍惜初中的最后一年的学习生活!(本卷为思想品德满分70分,答题时间70分钟,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 题 号一二三总分 题 分12+6+6+6=3012+6+6=249+7=1670 得 分 一、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1、(3分)在历史上,许多国家曾经纷纷派遣使者、留学生来我国学习中国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这些国家文明的发展,这表明。 ( ) ①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②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最先进的文明; ③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没有糟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分)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迎难而上,不断创造辉煌。是因为 ( ) A、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高等民族B、中国地大物博,经得住任何考验和磨难 C、中华文化全部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D、民族精神始终鼓舞着中国人民艰苦奋斗 3、(3分)右图展现的精神是 ①是对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和强大的生命力; ③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 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不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3分)“共产党她辛劳为民族,共产党她一心救中国,她指给了人民解放道路,她领导中国走向光明。”这段歌词告诉我们 ( ) A、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B、中国共产党自延生以来就是我国的执政党 C、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 D、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犯过错误 5、(6分)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在东北,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朝鲜、满、鄂伦春、达斡尔、赫哲、鄂温克、锡伯等少数民族的支持下,开辟了抗日游击区,牵制了侵华日军的大量兵力。在内蒙古,党领导和创建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有力地牵制了日本侵略者西进的企图。在西北,陕甘宁边区的回族和蒙古族群众建立了自己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冀中,马本斋领导的著名的回民支队歼灭了日伪军3.6万余人…… 材料二: 9月18日,沈阳等全国百座城市鸣响警报,纪念“九•一八”事变81周年。 阅读上述村愁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中华民族取得的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3分) (2)以史为签,勿忘国耻!这对我们青少年学生提出了什么要求?(3分) 6、从井冈山唱响的“中国红歌会”,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燃起观众的激情。一位业界人士曾如此评价:“红歌会不仅仅是对往昔峥嵘岁月的缅怀,更是一种红色精神的回归!”随着红歌与红歌会日渐深入人心,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惊喜地发现:“红色精神回来了!” (1)“红色精神”概括起来讲是一种什么精神?(2分)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什么?(1分)共(3分) (2)结合右边的“小链接”,谈谈开展“中国红歌会”这样的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 7、材料一: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2.5亿贫困人口。经过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改革开放的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历史性跨越的30年 材料二:温家宝在达沃斯论坛上致辞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经济总体规模虽然比较大,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城乡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相当突出,十多亿人口大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和问题非常复杂。中国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 。”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了哪些道理?(3分) (2)有人说:“民族忧患意识对我们民族来说已经过时,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豪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以财富国可兴中华 8、(3分)在许多农村地区交通不发达,农民出行难;文化设施缺乏,农民文化单调……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多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都没有得到发展 B、我国正处于交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我们应该努力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9、(3分)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目标是 ( ) A、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 B、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性 C、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D、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时富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