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复习资料:上册月考调研基础测试题(含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5/11/17 03:11:0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的题为“学会生存”的研究报告,把学习同生存直接联系起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现代社会,学习已经成为生存的一种方式 B.学习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C.学习能使自己得到发展,为此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D.学习是公民的一种权利,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 15.下列属于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民族精神有 ①长征精神②北京奥运精神③抗震救灾精神④大庆精神 A.②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1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青少年应该 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②积极参加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③把提高学习成绩放在首要位置④学习民族英雄,从小立志报效祖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张海迪说过,即使跌倒一百次,我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据此回答17~18题。 17.导致挫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中多数可以控制的是 A.内在的主观因素B.外在的客观因素 C.自然因素D.社会因素 18.张海迪的话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A.要尽可能多地经历困难和挫折B.要蔑视挫折的存在 C.克服困难和挫折需要勇于创新D.在挫折中迎难而上 19.进入初三后,迎接我们的将是中考,大家都感到了学习压力的存在。对此,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学习是一种有要求、有目的的活动,不可能没有压力 B.学习压力,必将使我们保持学习兴奋状态,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C.现在提倡“减负”,所以压力越小越好 D.学习上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所以压力越大,动力越强 20.“是挫折使骨头坚如燧石;是挫折使软骨变成肌肉;是挫折使人战无不胜。”它阐明的道理是 A.挫折对人具有双重影响B.挫折会给人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 C.只要经历挫折就一定能够成功D.挫折也是财富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 二、简析题(18分) 21.如果你能找到那种世人世事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亲密感觉,就不会感到小小的我的那种孤独,就不会感到势单力薄的无奈。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你能在忙忙碌碌的学习中去发现它的美好而让自己更爱它。亲近社会,我们会感到扎根于大地的实在;融入社会,我们能体验到舒展于蓝天的愉悦。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教材和自身实际回答下列问题: ⑴你认为融入社会、亲近社会有什么益处?(3分) ⑵怎样才能亲近社会?(3分) 22.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失败和挫折越多,成功也就越多。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6分) 23.看右图漫画《一字之差》,回答问题: 这幅漫画启示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必须着重注意什么?请说明理由。(6分) 三、实践探究题(12分) 24.由香港侨界社团联会和中国侨联主办的“亲情中华-欢聚香江-香港侨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文艺晚会于2011年9月14日晚在香港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举行。侨界朋友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庆祝新中国成立62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晚会抒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 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62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分别举例说明(4分) ⑵从文化的角度回答“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源自哪里?这对我们民族和国家又有何重要意义?(3分) ⑶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这次国庆系列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展示和激发,请写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并谈谈你对当前践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的认识。(5分) 参考答案 1-20 BACAD,BDBCB,ACBDA,BADAD 21.⑴我们惟有积极主动地亲近社会,才能适 应社会、融入社会,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实现自身的生命 价值。 ⑵①亲近社会,必须克服对社会的冷 漠情绪和“看客”心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②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树立良 好的道德形象。 ③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善于明辨是非。 22.这种观点不正确。 ①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对人具有双重影响,或者会给人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或者给人以一种教育和磨炼,使人奋起和成熟。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但不能说失败和挫折越多成功也越多。失败能否转化为成功,关键在于每一个人如何认识、对待失败和挫折。面对失败和挫折若能迎难而上,理智地分析,努力寻求克服挫折的时机与良策,那么挫折就会成为人生的经验和财富,成为帮助人们走向成功的铺路石,这样的失败有利于人走向成功。 否则失败再多,也不能走向成功。 23.⑴创新。 ⑵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⑶全社会、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24.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例: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例:吃穿住行等方面。 ⑵①源自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②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和亲和力,使海内外华人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这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⑶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战胜困难、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