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政治 > 综合辅导 >

2011年中考政治复习资料:时政热点专题简析复习提纲


    2011年中考时政热点简析
    2011.3.10.
    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与时俱进。即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社会性,它和社会热点的联系非常紧密。综观近年来的中考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问答题,都以该年度的重大时事热点为载体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时事结合点的掌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尤其是复习中,教师要增强对时政材料的敏锐感,关注当年国内外重大事件和具有典型性教育意义的材料,引导并帮助学生搜集整理时政材料,找出教材与时政材料的结合点,运用相关原理、观点去分析、说明时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背景材料】
    1、截至3月1日十五时,新华网、新浪网“两会调查”备选的二十五个热点问题共收到近100万张投票,得票最多的五个问题依次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让百姓居者有其屋(8.08%);“分好财富大蛋糕,提高居民收入”(7.38%);“稳定物价严防通胀”(6.75%);“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5.87%);“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公平”(5.49%)。
    2、“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 十一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3日开幕,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这个表述受到舆论广泛关注。香港报章指出,这是中共最高层领导人在政治报告中提出的新观点。分析称,中央将民生问题提升为重大政治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进入了现代化过程中民生问题突显的阶段,民生问题必须成为国家决策最重要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民生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政治问题。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的建议中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却强调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今后五年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温家宝日前与网友交流时对此作了更为直接的描述。而“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则是他对“幸福观”的阐释。“幸福指数”几乎跃居今年全国“两会”热词之首。
    5、财政部部长谢旭人7日在北京表示,中央财政用于民生的开支,今年将会占到中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从全国来说,特别是基层财政,一般用于民生的开支要达到70%—75%。谢旭人说,今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一共达到10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6、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满意。”
    【教材知识连结】
    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4、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6、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7、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等。
    8、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9、关心帮助弱势群体
    10、维护公共利益
    11、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二、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1、“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其基本要求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十二五规划建议”第六部分标题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议”中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措施。
    2、《政府工作报告》: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
    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
    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明显提高基本农田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水平和防洪能力。
    【教材知识连结】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2、我国的人口国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3、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4、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措施。
    5、青少年以实际行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6、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7、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三、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背景材料】
    1、2010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由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的制定并实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我国昂首迈进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行动纲领。
    2、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于2010年6月7日在北京开幕。胡锦涛在讲话指出,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4、2010年8月7日至8月13日,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广州举行。该项赛事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
    5、“嫦娥二号” 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这是我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成就,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成果,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壮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壮丽篇章。
    6、2010年11月14日,国际TOP500组织在网站上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行榜,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雄居第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超级计算机代表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最高水平,是一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7、2011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温家宝总理指出,对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是全社会对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有大批创新型人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我们不仅要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还要作为激励全民族的创造热情、推动民族素质提高的精神追求。
    8、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问题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强调,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胡锦涛就做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4点意见。
    9、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教材知识连结】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重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体现。
    2、优先发展教育与科学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当今世界,教育和科学的力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激烈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实力与教育质量的竞争。
    4、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5、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无论在科技前沿还是生产一线都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6、党和国家敏锐地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趋势,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7、做新型劳动者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自强不息
    8、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