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政治复习资料:热点专题基础测试题6(2)
http://www.newdu.com 2025/11/11 04:11:4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三、热点解读 1、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2、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3、一些简单易行的改变,就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例如,离家较近的上班族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而不是开车;短途旅行选择火车而不搭乘飞机;在不需要继续充电时,随手从插座上拔掉充电器;如果一个小时之内不使用电脑,顺手关上主机和显示器;每天洗澡时用淋浴代替盆浴,…… 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地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4、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必须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损失十分严重。因此必须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保护资源环境。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5、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6、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必须肩负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历史重任。我们要自觉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和环保意识,动员身边的人一起加入到促进节能减排的行动中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要勇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积极向环保部门建言献策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实践者。 四、相关问题 1、各国应该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答: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各国要切实履行各自责任,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发达国家要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也应尽最大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2、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答:我们青少年应该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行动起来,倡导低碳生活,做一个“低碳族”。如使用节能灯、少吃口香糖、使用环保袋、双面打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都可以做到减少碳排放。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同学们在复习备考这一热点时,既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战略、基本国策以及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也要注意结合公民的责任、义务、消费观念等。 3、为什么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或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答、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是我国的又一个重要国情。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浪费、损失十分严重。②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③人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现象比较严重。④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⑤是党和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4、我们国家为落实节能减排应采取哪些措施?(提建议、献计策) 答、①加快淘汰耗能严重的落后生产企业。②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③严格执法,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④加强宣传,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⑤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奖惩政策。 5、请设计一条富有创意的公益广告语,向公众宣传节能减排的观念。 答、①全民动员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②科学节能,大有技巧,人人减排,贡献不小。③落实节能减排行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6、从国家、企业、消费者角度,谈谈怎样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建设生态文明? 答、(1)①加快淘汰耗能严重的落后生产企业。②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③严格执法,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④加强宣传,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⑤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奖惩政策。 (2)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