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政治 > 综合辅导 >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广州市知用中学2010年政治中考专题二(客观题) 过关练习


    广州市知用中学2010年政治中考专题二(客观题) 过关练习
    班别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成绩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
    1.(2006 广州中考 )2005 年 8 月中旬起 , 广州警方依法开展了打击 " 两抢一盗 "( 抢劫、抢夺、盗窃 ) 的 " 剑兰 " 行动 , 仅半年内就破获刑事案件近万宗 , 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作用。(C) 
    A. 惩罚贪污腐败分子 B. 根除一般违法行为
    C. 惩治犯罪 , 保护人民 D. 消灭一切罪犯
    2.(2007 广州中考 ) 李某以为在网络上爱怎么说都可以 , 于是捏造事实吨在网上散布单位领 导作风不正、贪污腐败的帖子 , 被公安机关处以治安管理处罚。这个事实说明 (C) 。
    A. 言论自由是不存在的 B. 要禁止在网上发帖子
    C.自由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 D. 公民在网络上的言行不受法律约束
    3、(2008 广州中考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 把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确定为 " 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 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 。这说明 ( D ) 。
    A. 未成年人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B. 未成年人犯罪不用承担刑事责任
    C. 未成年人要敢于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D. 未成年人的成长受国家司法的特殊保护
    4. 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 , 他们就是
    不昕。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 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李某等三人的行为属于 ( A ) 。
    A. 行政违法行为 B. 民事违法行为 C. 刑事违法行为 D. 违宪行为
    5. 判断一种行为是否犯罪 , 首先要看这种行为 ( C ) 。
    A. 是否触犯法律 B. 是否触犯刑法
    C. 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 是否应该受到惩罚
    6. 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 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A
    A. 权利和义务 B. 道德与责任
    C. 生活习惯 D. 社会秩序
    7. 对漫画《招魂幡》 ( 右图 ) 理解有误的是 ( C ) 。
    A. 吸毒给青少年身心、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严重恶果
    B." 吸一口毒, 掉人虎口 贪图一时痛快, 毁掉一生幸福"
    C. 青少年吸毒属于个人的隐私, 旁人不得干涉
    D. 青少年一定要珍惜生命, 远离毒品
    8. 学生小王为了战胜武侠小说的诱惑 , 决定把自己的这些书藏起来 , 并积极参加班集体活 动 , 多与同学交流。这种战胜诱惑的方法是 ( C ) 。
    A. 婉言谢绝法 B专时专用法 C. 避开诱因法 D. 理智控制法
    某校附近有一家小店 , 店主经常向未成年学生销售散装香烟 , 并容留他们在店内吸烟 , 有些学生因此经常光顾这家小店据此回答 9~10 题。
    9. 该店主的行为没有履行对未成年人的 ( B ) 。
    A. 学校保护 B. 社会保护 C. 家庭保护 D. 司法保护
    10. 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有 ( C )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1. 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 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根木宗旨 ,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 造就一批又一批 "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 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属于履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 ( B ) 方面的责任。
    A. 家庭保护 B. 学校保护 C. 社会保护 D. 司法保护
    12. 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 C )
    A. 刑事违法性 B. 刑罚当罚性 C. 严重危害性 D. 强制执行性
    13. 近年来 , 青少年吸毒已经成为一个触目惊心的严重问题。在现在的吸毒人员中, 青少年吸毒者占 80% 以上。调查表明 , 青少年吸毒的原因有许多,如:好奇、受他人不良影响、上当受骗等。这一事实说明 ( D ) 。
    A. 吸毒违法, 贩毒有罪
    B. 青少年的好奇心容易导致违法
    C. 青少年有着特殊的身心特点, 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
    D. 青少年拒绝不良诱惑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14. 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尤其要靠______来确认和维护。D
    A. 习惯 B. 舆论 C. 道德 D.法律
    15. 两名少年因故意杀人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 某电视台派出记者当即作了报道,不仅将两名未成年人的面目公之于世 , 还将他们的犯罪行为予以公开报道,其中姓名年龄等都清清楚楚。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 ) 。
    A. 电视台不应该报道,因为未成年人有法律赋予的司法保护权利
    B. 电视台的报道侵犯了两名少年的社会保护权利
    C. 电视台如实报道履行了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全面、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服务的职责
    D. 电视台的报道侵犯了两名少年的隐私权
    鉴于目前一些青少年上网成瘾 , 长时间沉迷于网络网络游戏身心健康受到很大损害,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2007 年 6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除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外 , 还明确规定 :“国家采取措施,组识研究开发并采用阻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新技术。 " 据此回答 16~- 17
    16.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表明 ( A ) 。
    A. 我国法律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B. 青少年身边存在着各种侵害
    C. 网络技术有百害而无一利 D. 青少年普遍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17. 要解决上网成瘾的问题 , 青少年应该 ( C ) 。
    ①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 ②远离网吧和网络 ③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④善于调控自我情绪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18. 不良诱惑就像非洲的吸血蝙蝠 , 让驴子在舒舒服服中被喝干了身上的血。因此 , 我们面对周围五光十色的诱惑应该做到 ( B ) 。
    A. 远离社会, 避开诱惑 B. 学会分辨并抵制诱惑
    C. 满不在乎, 任其诱惑 D. 通过法律消除诱惑
    19. 法律具有强制性 , 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C ) 。
    A. 环保部门倡导不要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B. 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 从 2003 年开始, 每年的 9 月 20 日为公民道德宣传日
    C.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因受贿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
    终身 , 并没收个人的全部财产
    D. 我国农村全面推进税费改革
    20.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 下列活动场所 , 中学生任何时候都不应进入的是 ( B ) 。
    A. 宾馆、餐厅 B. 营业性的舞厅、酒吧
    C. 影院、剧院 D. 科技馆、文化馆
    21. 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 旷课、夜不归宿 ; 携带管制刀具 ;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 偷窃、故意毁坏财物。这些是由以下哪部法律规定的 ( C )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二、多项选择题
    22. 在生活中 , 调节人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下列属于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是 ( ABD ) 。
    A. 法律 B. 道德 C. 习惯、信念 D. 纪律、规章
    23. 夏某在小学和初中期间经常欺负小同学 , 勒索小同学少量财物 , 因 35 多次受到老师的批 评。初中毕业后辍学回家 , 放弃学业。 走上社会后 , 他不务正业 , 曾因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行为被公安机关罚款、拘留多次 , 但他仍不思悔改 , 后又作案 20 多起 22006 年7月 , 他最终被人民法院以诈骗罪、抢劫罪、盗窃罪判处无期徒刑 ,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则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 ( ACD ) 。
    A. 违法犯罪与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着着必然的联系
    B. 违法行为必然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C.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否则必然受到惩罚
    D.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
    24. 违法行为包括 ( ACD ) 。
    A. 犯罪 B. 违反《中学生守则》行竞
    C. 刑事违法行为 D.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25. 近几年来 , 我国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些高级领导干部 , 因贪污受贿触犯法律 , 都依法受到了制裁。这说明 ( BD ) 。
    A. 法律靠国家法院保证实施 B.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D.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6. 在一个少年犯管教所中 , 有九成以上的孩子都曾经看过不健康的书刊或者光盘。而吉林省少管所相关人士表示 , 目前在少管所中的孩子 70% 以上都在网络上浏览过不健康网页。 以上材料说明 ( CD ) 。
    A. 浏览不健康网页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B. 违法犯罪都是从浏览不健康网页开始的
    C. 青少年要增强自律意识不浏览不健康网页
    D. 电子海洛因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
    27. 当前 , 赌博现象正在向校园渗透 , 有的同学也会参赌。下列对赌博的看法 , 正确的有 ( ABD ) 。
    A. 参与赌博, 屡教不改是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
    B. 小赌有可能发展为大赌, 切不可掉以轻心
    C. 赌博输赢与他人无关, 不属于违法行为中学生参与赌博不算违法
    D. 赌博严重败坏社会风气, 具有很强的社会危害性
    28." 君子爱财 , 取之有道。 " 这句话告诉我们 , 要想获得财富 , 必须 ( CD ) 。
    A. 有道必取B. 有财必取C. 通过合法劳动D. 通过诚实经营
    29. 每个人都会遇到不良诱惑。面对不良诱惑 , 我们必须 ( ABCD )
    A.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 B. 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它
    C. 用正确的方法摆脱它 C. 用清醒的头脑拒绝它
    30. 以下行为或现象构成犯罪的有 ( BD ) 。
    A. 某校多名中学生打架, 其中一人被打致额角流血
    B. 某人与他人发生口角, 气愤之下将对方扎死
    C. 某学生考试作弊, 被警告处分
    D. 某学生以自己的 "黑客" 行为给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认为未成年人中严重不良行为是 ( BC ) 。
    A. 向父母要钱买小食品 B. 吸食、注射毒品
    C. 参与赌博, 屡教不改 D. 与同学在一起打扑克
    32. 下列对于违法行为的认识 , 正确的有 ( ABC ) 。
    A. 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B. 凡是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C. 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D. 违法行为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004 年 7 月公安机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 ,2009 年 1 月由国务院新闻办、文化部、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委联合发起了整顿互联网低俗之 风的专项行动 , 一批违规网站被曝光并被勒令及时整改 , 让人们看到了 " 绿色 " 网络的希望。据此回答 33~34 题。
    33. 国家开展的网络专项整治活动是因为 ( ABCD ) 。
    A. 色情、淫秽、低俗信息损害广大网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网民身心健康
    B. 传播色情、淫秽、低俗信息的网站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C. 初中生最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 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保护
    D. 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