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政治 > 综合辅导 >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嫦娥” 绕月 弘扬四大精神阅读资料(2)


    二、非选择题
    思考与感悟
    9.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2007年10月我国“嫦娥一号”绕月卫星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探月梦想。10年反复论证、3年昼夜攻关,“嫦娥一号”升空背后是中国航天人长达13年的艰辛付出。这一飞天梦想的实现,凝结了航天科学家们的心血和劳动、聪明和才智,是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怕困难、精益求精、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所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嫦娥” 飞天梦想的实现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哪些新的内容?伟大的民族精神对科技工作者的工作起了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2)作为中学生你打算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 “嫦娥一号”飞天成功是我国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成就的典型代表,请问我国目前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国情是怎样的?针对这一国情,我们应该怎么做?
    4)“嫦娥” 飞天梦想的实现是科学工作者艰苦创业的结果,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是否要发扬这一精神?为什么?
    5)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社会的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假如你今后有幸参与登月卫星的研究,你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10.材料一:从“两弹一星”、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到“嫦娥一号”工程,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催生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探月工程立项后,我国组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科研团队。该科研团队在国家航天局的统一协调下,涉及中科院及多个航天研究机构的相关部门,仅中科院系统,就有北京、上海、西安、南京等多个研究所参与其中。“嫦娥一号”奔月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说:“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是,‘嫦娥一号’完全是依靠自主创新研制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华牌’,许多设备都是第一次用在月球探测上,几乎所有部件都是自主制造的”。“嫦娥”成功奔月,说明我国整体工业制造水平已经具备从“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创造”的基本要求。
    材料二:“嫦娥一号”研制开发团队获“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唯一一个集体奖──“特别致敬”奖。在对“嫦娥团队”的评语中说:“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是一支高度团结的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这是一支不负众望的团队,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嫦娥一号”的研制和发射过程中,除了体现出科技创新精神外,还体现了什么精神?
    2)“嫦娥一号”研制开发团队获“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唯一一个集体奖──“特别致敬”奖,请你说说团队精神在“嫦娥一号”研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
    3)为什么要把“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创造”?
    4)怎样才能把“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创造”?
    5)请从以下角度中选择三个角度分析材料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角度
    启示
    从发展科技的角度
    从发展教育的角度
    从重视人才的角度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
    6)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学生从现在开始应怎样作好准备?
    实践与探究
    11.探月工程是我国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我国因此跨入世界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在举国欢庆之际,某校决定举办系列庆祝活动。其中有:各班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勉励青少年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请你策划:为该校开展系列的庆祝活动再设计几个活动形式。
    请你尝试:如果你来主编班级的黑板报,请你为黑板报设计几个小栏目,写出名称并简介其内容。
    请你建议: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在科技迅速发展、人们的自主创新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参考答案
    【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A 4.B 5.D 6.B 7.C 8.D
    二、非选择题
    思考与感悟
    9.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新内容: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作用: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鼓舞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2)①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②要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等。③青少年要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3)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针对这一国情,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a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b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地伟大复兴。
    4)需要:①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正是依靠艰苦奋斗精神,中华民族,才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③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要不断追求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必须艰苦奋斗。④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艰苦创业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人们视为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德。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
    5)①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科学精神等;②扎实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开放的胸怀;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自主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等。
    10.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
    社会发展需要个人智慧,同时更需要发挥团队得力量。具备了团队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形成文明和谐、团结高效的集体,推动社会进步。
    ①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②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③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④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和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力度;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④建立和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奖励和鼓励科技创新;⑤解放思想,坚持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等等。
    角度
    启示
    从发展科技的角度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从发展教育的角度
    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首先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
    从重视人才的角度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各级各类人才。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
    6) 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习科学工作者的优秀品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实践与探究
    11.1)主题班会、科普展览、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等。
    2)a简介“嫦娥一号” 的发射成功及意义 (参考背景材料1)
    b简介“嫦娥一号”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就 (参考背景材料4)
    c自主创新成就展: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两弹一星”、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到“嫦娥一号”工程,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等。
    d科技方面的国情:介绍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
    e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科技发展现状代表性成就以及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等等。
    3)作为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a刻苦学习,努力探索, 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b勇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c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唱响创新的时代主旋律,迎接科技的挑战。
    作者简介:
    汪国浩,男,大学本科,中学政治高级教师。黄石市政治专业学会理事会理事,湖北省政治专业学会会员。多年从事毕业班政治课教学,主编多本思想品德教辅资料。
    李佳,女,大学本科,中学政治高级教师。黄石市政治专业学会理事会理事,黄石市第十中学初三年级政治学科备课组长,政史地组教研组长,多年从事毕业班政治课教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