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语文 > 中考作文 > 作文指导 >

2010中考写作素材之成语典故集粹(共36条)


    2010中考写作素材之成语典故集粹(共36条) 鸿鹄之志
    【注音】hóng hú zhī zhì
    ·
    【典故】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  《吕氏春秋·士容》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
    【解释】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向。比喻远大志向。
    ·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大志
    ·
    【结构】偏正式
    ·
    【近义词】雄心壮志、胸怀大志
    【反义词】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胸无大志
    ·
    【同韵词】审时度势、轨物范世、审慎从事、眼腰黄赤、连模拟事、无家无室、张扬其事、春山八字、知人下士、分内之事、......
    ·
    【教学同步】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五册·课文·21
    ·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阳城雇农陈胜在劳作休息时说:“各位兄弟,将来富贵了不能相互忘记。”其他雇农笑他无知。陈胜叹气道:“燕子与麻雀是不可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的。”
    ·
    【成语举例】大丈夫仗鸿鹄之志,据英杰之才。  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
    ·
    【成语造句】
    ·
    ◎ 但是这个公司还是觉得张丽玲这个人挺有意思,一个弱女子竟然有这样的鸿鹄之志,他们可以帮助她联系电视台。
    ·
    ◎ 要求青年一代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不能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他们勇于开拓前进,胸怀"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鸿鹄之志,不能不进行理想教育;要求他们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不能不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要求他们遵法守纪,有民主意识和在真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不能不进行民主和法制教育;要求他们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不能不进行劳动教育;要求他们诚实正直、谦虚宽厚、勇敢坚毅、惜时守信,不能不进行品德教育。
    取长补短
    【注音】qǔ cháng bǔ duǎn
    ·
    【出处】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孟子·滕文公上》
    ·
    【解释】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
    【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结构】联合式
    ·
    【近义词】扬长避短
    ·
    【相反词】故步自封
    ·
    【押韵词】明鉴未远、神眉鬼眼、油头滑脸、海底眼、上交不谄、积重难反、秦楼谢馆、出尘不染、吹网欲满、移编绝简、......
    ·
    【年代】古代
    ·
    【灯谜】截了大褂补短裤
    ·
    【歇后语】长衫子改夹袄;瞎子背跛子
    ·
    【英文】learn from others' strong points to offset one's weaknesses; overcome one's weaknesses by acquiring others' strong points
    ·
    【教学同步】一些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吧!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管中窥豹 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拔苗助长 徒劳无功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小学三册·识字(四)
    ·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
    【成语示列】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必须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
    【成语例句】
    ·
    ◎ 举世闻名的匈牙利国会大厦属于晚期哥特式风格,这样一座以挺拔、尖顶高耸为特征的建筑安置在平缓宽阔的多瑙河畔,水肥楼瘦,冷峻与柔和,宽阔与狭长,浑厚与玲珑互相取长补短,何其相得益彰,反映出匈牙利艺术家独具匠心的审美格调。
    ·
    ◎ 新传言的"司乃可"系列快餐,把"麦当劳"中的热狗和"肯德基"中的炸鸡的等品种拿过来,在色、味、形上更多融入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口感特点,形成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相取长补短,让人"口"目一新的大众便捷式快餐。
    ·
    ◎ 因为,数学中的各个分支学科都已发展得极其丰富、深入,学术讨论常常能够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解决问题。
    ·
    ◎ 新老职工一定要加强团结,树立"尊师爱徒"的好风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拧成一股绳,在党的领导下,肩并肩、手携手地共同前进。
    ·
    ◎ 我们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参与,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要加强经济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建立合理的地区经济结构,形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利益平衡、非排他性和非歧视性的经济合作模式;要通过友好对话与协商,增强信任,扩大共识,求同存异,妥善解决分歧,确保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
    ◎ 靠的是开放和合作,靠的是取长补短、互通有无,靠的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
    ·
    ◎ 在看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巨大作用和远久生命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在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普及、生产资料组织供应和产品加工运输以及生产积累和投入机制等方面的不完全性,这正是要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才能加以克服的,两个方面取长补短、互相补充,就可相得益彰。
    ·
    ◎ 社会主义国家为了满足自己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应该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在国际范围内,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
    ◎ 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原则是:发扬劳动人民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崇高精神,组织广大群众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有步骤地使少数先进生产者、先进集体达到的先进生产水平成为广大群众都能达到的水平。
    ·
    ◎ 虽然仍然存在着先进和落后的矛盾,但是,在共同劳动中,通过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以求得共同的进步,并使先进的生产水平迅速变为社会的生产水平。
    ·
    ◎ 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取长补短,分工协作,有利于各地区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
    ◎ 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抹煞他们身上的特色而是取长补短,为学生的前途开辟更为宽广的道路。
    ·
    ◎ 自己文化不高,找个有文化的,识文断字的,将来也可以取长补短。
    ·
    ◎ 四、这种领导制度可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扬民主和走群众路线,使军队中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作战行动,都是集中了集体智慧,放在经过周密思考的较为稳妥的基础上,避免个人决定问题的片面性。
    ·
    ◎ 竞争可以促进不同事物之间的接触与交流,形成相互间的吸收、排斥、分化与融合等复杂的矛盾运动,加速事物发展,达到优取劣汰,或是冲突双方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
    ◎ 第三,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而且可以体验到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所生活的集体。
    ·
    ◎ 文学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就是不同的风格和流派自由竞赛,相互斗争,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
    ◎ 很可惜,在整个中国近代体育史的时期内,我们很少看到西方近代体育向中国传统体育取长补短的实例,只不过在学校体育课里加进一部分武术教材和国民党政府的体育指导委员会中吸收一两位武术专家而已。 了如指掌
    【拼音】liǎo rú zhí zhǎng
    ·
    【典故】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论语·八佾》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
    【释义】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
    【用法】作谓语;指对事物十分了解
    ·
    【结构】偏正式
    ·
    【近义词】一目了然、一清二楚、洞若观火
    ·
    【反义词】疑团莫释、一团漆黑
    ·
    【押韵词】避风港、敝帚自享、奇冤极枉、孤舟独桨、争斤论两、生夺硬抢、后合前仰、魂驰梦想、心劳意攘、左推右挡、......
    ·
    【年代】古代
    ·
    【灯谜】失手;熟手;空手
    · ·
    【教学同步】] 伯诺德夫人-(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中尉乙-(瞥了她一眼,不满地)夫人,在自己家里,应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应付那了如指掌的小柴房。  佚名《半截蜡烛》小学十册·课文·12
    ·
    【成语故事】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
    【示例】只这一相形之下,美丑高低,便了如指掌了。  闻一多《冬夜评论》
    ·
    【成语例句】
    ·
    ◎ 当年重庆美国新闻处的费正清在后来写的《自传》中说:"她(指龚澎)的性格和为人,她的青春活力,她对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坚贞忠诚,再加上她对战时记者的了如指掌和她具有幽默感,在一九四三年重庆那种枯燥乏味而又令人沮丧的气氛下,她的这种活力使人就象呼吸到了一股清秀的新鲜空气。"
    ·
    ◎ 看上去很有逻辑性;另一位对各种干部级别和待遇了如指掌。
    ·
    ◎ 对于菜市行情,却了如指掌:萝卜昨天是几分一斤,今日是涨了,还是降了?什么菜很快就要下市,什么菜可能要到洪期?又特别懂得生意心理:清早是买的求卖的,下午是卖的乞买的。
    ·
    ◎ 他进宫不久,鸡坊中谒者(管鸡坊的)王承恩就向明皇汇报说:"贾昌这个三尺小孩,一进入鸡群,就象进入自己的一群小伙伴中间一样,哪只鸡体强、哪只鸡体弱,哪只鸡勇敢、哪只鸡胆怯,什么时候应该喂食、喂水,哪只鸡有病了,……贾昌了如指掌。
    ·
    ◎ 哪位老板有什么特别的脾气等等,他都了如指掌。
    ·
    ◎ 当然,还不能就此说人们对鲨鱼的第六感觉都已了如指掌了。
    ·
    ◎ 当然,作为本地的土生土长的区县干部,对当地的一些倾巢出动的革命家庭,是了如指掌的。
    ·
    ◎ 高三同学也不例外,相应少一些而已,但绝未隔绝,即使在高考复习紧张的时候,有些足球迷对国内国际的赛事仍是了如指掌,谈起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使许多老师惊诧莫名,暗愧不如。
    ·
    ◎ 陶老对长篇大书情有独钟,对评书的起源、发展了如指掌。
    ·
    ◎ 什么时候他鸭拐子就成了他们的头呢?是鸭拐子要当他们的头,还是他们要鸭拐子当他们的头呢?对鸭拐子,金云才自认为是了如指掌、连魂都看清楚了的。 傍若无人
    【拼音】páng ruò wú rén
    ·
    【典故】虽渐离击筑,傍若无人,高凤读书,不知暴雨。  《后汉书·延笃传》
    ·
    【释义】好像旁边没有人在。形容神情态度高傲自如。
    ·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态度
    ·
    【近义词】旁若无人
    ·
    【押韵词】威风祥麟、经武纬文、天涯若比邻、辱国殃民、掉舌鼓唇、门门有道,道道有门、愚弄其民、宵旰忧勤、鞍马劳神、织楚成门、......
    ·
    【教学同步】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孔明智退司马懿 》小学十册·课文·32
    ·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王子敬从会稽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就去参观,碰见顾辟疆在园内设宴畅饮,王子敬游遍整个园子后在那里指指点点,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把他的下人全赶出园子,接着就赶王子敬,王始终坦然自若,置之不理
    ·
    【成语举例】陈太尉初下船时,昂昂然傍若无人,坐在中间。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五回
    民不聊生
    【注音】mín bù liáo shēng
    ·
    【出处】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
    【解释】聊:依赖,凭借。指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
    ·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状语;指社会腐败
    ·
    【结构】主谓式
    ·
    【相近词】民穷财尽
    ·
    【反义词】丰衣足食
    ·
    【同韵词】眼中之钉、材士练兵、弃重取轻、余韵流风、喝西北风、鼻塌唇青、富国强兵、水波不兴、狗吠之惊、排糠障风、......
    ·
    【年代】古代
    ·
    【灯谜】最苦的老百姓
    ·
    【邂逅语】年三十挖河
    ·
    【教学同步】那时候,中国正处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正在进行抵抗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高中一册·课文·11
    ·
    【成语故事】战国末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魏国,消灭了他们24万联军,然后去进攻楚国,假意与韩魏和好。楚国贵族黄歇给秦昭王上书说:“你把韩魏弄得民不聊生,他们最恨你,你如借道韩魏进攻楚国,他们军队倒戈一击怎么办?”
    ·
    【成语举例】在那些年月,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民不聊生。  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
    ·
    【成语造句】
    ·
    ◎ 这一个世界究竟是何等样的世界呢?海瑞要求朱厚熜能张开眼睛看一看"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的实际情况。
    ·
    ◎ 20年代初,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求学无路、报国无门的情况下,他揭竿而起,组织农民反抗贪官污吏。
    ·
    ◎ 首先,随着冷战结束对各地区造成的冲击不断消退,世界开始从最初因被冷战掩盖的各种地区、民族矛盾纷纷暴露、激化从而造成的"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其次,国际社会作出了不懈的和解努力,联合国和一些地区集团,如阿拉伯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非洲统一组织等,为解决各地区冲突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各种安全机制开始更多地产生效用,如安全磋商、外交斡旋、国际维和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冲突升级,促进了政治解决;第四,一些国家连年内战,民不聊生,开始痛定思痛,终于化干戈为玉帛,走上政治解决的道路;最后,和平与发展的互动作用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效能,加速经济发展的大潮不断冲击着那些热点地区,导致战火降温、战乱趋缓、战事平息。
    ·
    ◎ 这不是民生,而是民不聊生,这当然不是中山先生倡导三民主义革命的目的。
    ·
    ◎ 乡民朴素,禁令森严,所以妓馆当然是没有的,旅馆也不曾看到,但暗娼有无,在这一个民不聊生民又不敢死的年头,我可不能够保。
    ·
    ◎ 帝国政府在这种焦头烂额的处境下,为了维持足够的军事开支,强制地向农民摊派土地税、人头税、牧场税、牲畜税等税金;并要他们担负繁重的建筑和运输等劳役,弄得民不聊生。
    ·
    ◎ 古人羞于言利,却对"义之和也"的"利"毫无招架能力,原来他们所求的"义"只是私德上的小仁小义,追求的则是与"义"相反的肥一己之私的小利,考虑的是成一己虚名的小义,避的则是天下之大利,舍弃的则是后世子孙的大义,因此天下弄到他们手中成了国将不国、每况愈下、民不聊生的残破的荒土,等到西方列强打进来,已只是只需他人轻轻一碰之下即砉然委地的虚枵之匏瓜了。
    ·
    ◎ 一九四六年,陈三乐的家乡巢县农村民不聊生。
    ·
    ◎ 人贩子刘麻子与康六一场戏,反映了那个黑暗社会民不聊生的惨状。
    ·
    ◎ 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家一家都像这个民族一样在悄悄地、静静地土崩瓦解。
    ·
    ◎ 民不聊生,人民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
    ·
    ◎ 明朝嘉靖年间,海瑞出任兴国县令时,正是辛酉兵灾之后,全县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大材小用
    【注音】dà cái xiǎo yòng
    ·
    【出处】盖闻圣人在位,则群材必举,官才任能,轻重允宜,大任已备,则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极其分,则不以积久而合处过材之位。  晋·石崇《许巢论》
    ·
    【解释】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事安排不当
    ·
    【结构】主谓式
    ·
    【相近词】大器小用、明珠弹雀、牛鼎烹鸡
    ·
    【相反词】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知人善用
    ·
    【押韵词】起兵动众、不痒不痛、德高望重、安危与共、七擒七纵、麋沸蚁动、量力而动、三人成众、迁怒于众、妖言惑众、......
    ·
    【年代】古代
    ·
    【谜语】高炮打蚊子;铁棒磨成绣花针
    ·
    【歇后语】八仙桌子盖酒坛;大松树作柴火
    ·
    【英文】assigntalentedpeoplefortrivialtasks
    ·
    【成语故事】周瑜病死后,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不用他。鲁肃就推荐庞统去投奔刘备,刘备将他安排到耒阳县当县令,庞统不悦,终日借酒浇愁,张飞来巡视才发现庞统的真实才能,孔明推荐庞统给刘备,刘备任命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
    ·
    【成语举例】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业。  宋·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
    ·
    【其它使用】
    ·
    ◎ 如果在能源分配选择上不合理,把优质能源当作劣质能源使用,把高品位能量当作低品位能量使用,这种优材劣用、大材小用或劣材不用的做法,是造成能源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的先天性限制条件。
    ·
    ◎ 这种单一地依靠本科生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层次结构,造成大材小用,大批本科生严重浪费的现象。
    ·
    ◎ 这种单一地依靠本科生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层次结构,造成大材小用,大批本科生严重浪费的现象。
    ·
    ◎ 他怜惜那些不能才尽其用,或者大材小用的"内马":"内马赐官人,银鞯刺麒麟。
    ·
    ◎ 金娃娃发现他并不受欢迎,简直是"大材小用"了。 偃旗息鼓
    · 【拼音】yǎn qí xī gǔ
    · 【典故】《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
    · 【释义】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
    · 【结构】联合式
    · 【近义词】销声匿迹
    · 【反义词】大张旗鼓、重整旗鼓
    · 【同韵词】势成骑虎、参参伍伍、良工心苦、深铭肺腑、雕龙绣虎、指不胜数、传神阿堵、披文握武、兼年之储、郭公夏五、
    · 【年代】古代
    · 【灯谜】武松
    · 【英语】ceaseallactivities
    · 【日语】旗(はた)を倒(たお)し鼓(つづみ)を打(う)つのをやめる;やめる,停止(ていし)する
    · 【法文】roulersesdrapeauxetfairetairesestambours
    ·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刘备派老将黄忠率兵去袭击曹操的粮草大军,被曹操包围,赵云前去解围,被曹操追杀。赵云兵少势弱,他敞开营门,偃旗息鼓,只身站在营门口,曹操怕中计就撤退,被赵云的士兵伏击,赵云趁机追击,把曹军打得大败
    · 【示例】秦显家的听了,轰去了魂魄,垂头丧气,登时偃旗息鼓,卷包而去。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 【成语例句】
    · ◎ 冯部前锋,李鸣钟、鹿钟麟所部,偃旗息鼓,一昼夜行军二百二十里,于二十二日晚到达北京,孙岳打开城门迎接。
    · ◎ 一般人都乐于宽恕朋友,在朋友间通情达理,求同存异,而且也舍身处地地为朋友着想,如果我们都能像晏君那样把情侣作朋友去看待,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世界上的两性"战争"从此将领先偃旗息鼓呢!
    · ◎ 祈祷毕,将鱼蓬上的"鱼眼"挖掉扔进河中,而后偃旗息鼓。
    · ◎ 别人也不大可能猜到他在六七年前还是个叱咤这一带校园的摇滚主唱手,似乎偃旗息鼓剪去一头飘发后,激情便也随之灰飞烟灭了。
    · ◎ 小李吃了个哑巴亏,立即偃旗息鼓。
    · ◎ 我絮叨着,如果可为,则继续修改;不可为,便偃旗息鼓,只当没这回事,我再写别的。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雕栏玉砌
    · 【注音】diāo lán yù qì
    · 【出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词
    · 【解释】雕:雕绘;栏:栏杆;砌:石阶。形容富丽的建筑物。
    ·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建筑物
    · 【结构】联合式
    · 【相近词】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金壁辉煌
    · 【相反词】穷巷陋室、绳床瓦灶
    · 【押韵词】淅淅沥沥、纨袴子弟、刀头舔蜜、千方万计、矙瑕伺隙、长安居大不易、毛发悚立、薄情无义、忘恩失义、刀笔之吏、
    · 【年代】古代
    · 【语文同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诗七首》高中三册·课文·8
    · 【成语故事】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消灭了南平、后蜀、南汉等国。南唐后主李煜不问朝政,只会吟诗作词,被宋朝打败,投降后被封为违命侯。李煜作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宋太宗借机杀了他 · 【示例】失去了往昔的雕栏玉砌,李煜独自悲伤 班荆道故
    · 【拼音】bān jīng dào gù
    · 【典故】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 【释义】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 【用法】作谓语;指好友相逢
    · 【结构】紧缩式
    · 【相近词】班荆道旧
    · 【同韵词】刻鹄成鹜、乔文假醋、秘而不露、罗之一目、爱人利物、当门抵户、龙攀凤附、龙蟠凤翥、一新耳目、毛举细务、......
    · 【年代】古代
    · 【英语】squat/sitaroundonthegrassandchatofoldtimes
    ·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参与蔡国的子朝是好朋友,他们的儿子伍举与声子也是好朋友。伍举因为岳父王子弁犯罪而逃到郑都城郊外,与声子相见,他们马上拔下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相对而坐,互相倾诉衷肠。声子后终于为伍举平反 · 【成语示列】一次邂逅相逢,一次班荆道故,竟使一位艺术殉道者在冥冥里忽闻天籁,于混沌中顿悟禅机。”  李存葆《伏虎草堂主人》 轻于鸿毛
    【拼音】qīng yú hóng máo
    ·
    【出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
    【释义】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
    【用法】作谓语、宾语、补语;指毫无价值
    ·
    【结构】偏正式
    ·
    【相近词】无足轻重、不屑一顾
    ·
    【相反词】重于泰山、举足轻重
    ·
    【同韵词】凤枭同巢、梦想为劳、破瓦寒窑、顾犬补牢、百折不挠、不敢告劳、东扯葫芦西扯瓢、一厘一毫、依葫芦画瓢、海说神聊、......
    ·
    【英语】lighterthanafeather
    ·
    【教学同步】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qiān)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小学十二册·课文·12
    ·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太史令司马迁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继续编著《史记》,因李陵事件被施以酷刑。他强忍痛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对死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成语示列】梅伯死轻于鸿毛,有何惜哉?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回
    ·
    【其它使用】
    ·
    ◎所谓有的死重于泰山,有的死轻于鸿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 开卷有益 【注音】kāi juàn yǒu yì · 【典故】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 · 【释义】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读书总有好处 · 【结构】主谓式 · 【相近词】开卷有得 · 【反义词】读书无用 · 【同韵词】使酒仗气、松心契、死心踏地、山河带砺、肤寸之地、飞刍挽粒、营私作弊、假天假地、傍人篱壁、分形同气、......
    · 【年代】古代 · 【谜语】读书有用论 · 【邂逅语】王丽娟 · 【英语】Readingisarewardingexperience. · 【日文】本を読めばためになる · 【教学同步】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马南邨《短文两篇〈不求甚解〉》初中五册·课文·15 · 【成语故事】宋太宗赵匡义喜欢阅读文学及历史书籍,他命令李昉等编撰一千多卷的《太平御览》,并规定自己每天必须阅读三卷。有时因为政务繁忙而没读,第二天必须补读。手下劝他注意身体,他说:“开卷有益,我还不觉得劳累。” · 【成语示列】今乃知出于《西洋记》,……开卷有益,信夫。  鲁迅《小说旧闻钞·三保太监西洋记》 盛气凌人
    【拼音】shèng qì líng rén
    ·
    【出处】不得盛气凌人,自取耻辱。  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五·教人》
    ·
    【释义】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凌。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傲慢自大
    ·
    【结构】主谓式
    ·
    【近义词】目中无人、盛气临人、咄咄逼人
    ·
    【反义词】虚怀若谷、谦虚谨慎
    ·
    【同韵词】省方观民、车马填门、至敬无文、如履如临、强得易贫、满面征尘、富贵不能淫、孤陋寡闻、黯然无神、众说纷纭、......
    ·
    【灯谜】大怒伤身体
    ·
    【英文】getonone'shighhorse
    ·
    【德语】schroffundarrogant
    ·
    【日语】居たけだかである
    ·
    【法文】arrogantetagressif
    ·
    【语文同步】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踪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纪伯伦《组歌〈浪之歌〉》初中四册·课文·10
    ·
    【成语故事】战国时赵太后辅佐年幼的赵孝成王执政,秦国趁机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赵太后不肯。大臣触龙求见,赵太后装出一幅盛气凌人的样子,触龙入情入理的开导终于使赵太后同意齐国要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