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资源:初中生作文创新导学[五](2)
http://www.newdu.com 2025/09/28 08:09:37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六、抑扬式 抑扬式就是本意为了褒扬某人或事物却先故意贬低之的一种铺展形式,它往往有曲径通幽之妙。有这样一则材料:“我”是个家村孩子,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回家过 星期天,要返校了,妹妹一边给我的菜瓶里装菜,一边偷吃菜里的肉丁,我怨妹妹馋,妹妹说:“姐呀,你不在家,我们尽吃小菜,你一回家,妈总是割肉买鱼给你 补身子,你又吃又往学校带。要是你天天在家多好!”这则材料歌颂深沉的母爱,选材有特色。若就事写事,未必是佳作。我们不防先“抑”一下——周末回家,邻 居对女儿迎出老远,心肝宝贝叫个不停,而妈妈对我只是笑了笑。这样一比较,很不是滋味。而妹妹偷吃肉丁,更使我火冒三丈。最后妹妹说出那番话,深沉的母爱 便“扬”了起来,这样一写,文章就曲折生动了。 【新题导练】 文题一:我不再害怕困难了 [点拨] “不再害怕”说明“以前怕过”,因此本文宜用对比铺展。对比铺展宜多侧面进行。比如:我前后对待困难不同态度的对比,我屈服于困难和战胜困难后不同心情的 对比,旁人对我的不同评价的对比……对比铺展要合理。要写清楚我不再害怕困难的原因:是自己的醒悟,是旁人的帮助,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只有写清了原因,前后的变化才顺理成章。 文题二:生活的中感悟 [点拨] 此文题既要叙写具体的事件,又要从具体的事件中提炼出独到的感悟,宜用表里式铺展。写此文的难点在于引发感悟上。引发感悟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感悟应自然。它应是从事件本身自然而然引发出来的,而不应该是在文章中强行贴上的标签。二、感悟 应新颖。它不应总是“看来干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之类的陈词滥调,而应是“人所未发”的警言哲思。三是感悟应精短。它应以一当十,切忌啰啰嗦嗦。 文题三:月光牵动我的情思 [点拨] 此文题中有情有景,宜用情景式铺展。铺展时应注意:写景与写人要相互映衬,写景与叙事要相互联系,写景与抒情要相互交融。整篇文章中的几处写景要同中有异,要分量适当。 文题四:我终于明白了 选将上面文题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体不限。 [点拨] “终于明白”说明以前并不明白,其中一定有疑惑,有误会,有波折。铺展此文,宜使之波澜层起,跌宕生姿。 如果刻画人物,可用抑扬式铺展。可先写明白真相前对某人的误会,再写明白真相后对某人的理解,于抑扬中展现人物的美好心灵。也可与之相反,于先扬后抑中暴露人物的丑恶灵魂。 如果叙写事件,可用急转式铺展。先多设置几组铺垫,让事情向相反的方式发展,最后于结尾处来个意外的转折,抖出事情的真相。 如果介绍知识,可用悬念式铺展。可先摆出一种令人不解的现象,再一步一步的解说其科学道理。 文题五: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公共汽车上人很多,一位女士无意间踩了一位先生的脚,便赶紧红着脸道歉说:“对不起,踩着您了。”不料那位先生笑了笑:“不,不,应该由我来说对不起,我的脚也长得太不苗条了。”“哄”的一声,车厢里立刻响起一片笑声。 [点拨] 此文可用点面式铺展——先引述上面的故事,并提出论点(比如:只要人与人之间多一点理解和宽容,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再引出许多与上述材料类似的故事,于点面的扩展中充分的印证论点。 此文可用对比式铺展——围绕论点,先正面论证,再反面论证,于鲜明的对比中强化论点。 此文可用表里式铺展——先引述现象,再分析实质,再联系实际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 应试作文指导六:点化首尾 [方法指津] 开头结尾在文章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能提炼中心,完整结构,吸引读者。它能使文章锦上添花,令阅卷者倦处生神。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呢?下面分别解说。 开头技巧 一、直奔主题 直奔主题是一种开门见山的写法,常有四种形式。 1.要素式。多用于记叙文的开头,起笔交待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使读者在开端即获得对文章内容的大致了解。 2.情节式。开头在不作任何铺垫、不进行任何渲染的前提下直接展开故事情节,从而使文章简洁明快。 3.首括式。在文章首段概括全文内容点明全文意旨,以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文章意思。 4.论题式。或者首句提出论点,或者首段亮出观点,毫不拖泥带水,显出议论、评说的鲜明态度和写作的力度。 二、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能增添文章波澜,展现文章的布局之美。设置悬念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 1.先摆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2.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断。 3.先交代一个起线索作用的物件。 4.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 5.先显示故事或人物的结局。 三、引用材料 引用材料是一种广泛运用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开头方法。引用的材料须短小精悍、为我所用。引用方式可直接,可间接。这种开头可分为四种: 1.事例性材料。如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事迹、真实的现象等等。 2.史例性材料。如历史上的有关盛衰兴亡、言战谈和、交朋结友、修身治学、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材料。 3.语例性材料。如箴言睿语、格言警句、佳词名句以及俗语、谚语等等。 4.文例性材料。如小寓言、小故事、小诗、小散文诗、小哲理诗等。 四、描写人物 人物描写开头法的笔法多种多样,可主要分为三种。 1.描述式。或从语言,或从行动,或从外貌,或从心理,或从特征,或从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的综合角度,客观地描述介绍人物。 2.介绍式。从人物性格的角度,人物经历的角度,人物特征的角度,作者与人物关系的角度,介绍作品中的人物。 3.烘托式。从环境与人物角度描写刻画人物,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展现身手,环境为烘托人物服务,环境和人物共为一体,出现在作文开头。 结尾技巧 一、顺其自然 一般来讲,顺其自然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叙述式。写人记事结束,文章也随之结束。 2描绘式。在写人记事作品中,以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的描述来收束全文。 3说明式。在说明文中,事物被说清楚了,文章也就结束。 4评点式。文章在摆事实讲道理后,用三言两语点评作为结尾,给人自然有力的印象。 二、呼应篇首 这种方法可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完整。在写作实际中呼应篇首的结尾方法多姿多彩,归纳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 1复现式呼应。文章开头的抒情、议论、人物描写、场景设置、说明要点等等,在结尾重复一次,首尾相比,语句略有不同。由于开头结尾对同一内容反复强调,使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2虚实式呼应。文章开头写实,结尾为了深化文章的中心或者为了突出文章的意境而进行虚化描述。这种虚实式的结尾经常用于记叙文,能给读者以意境之美。如 杨朔的《荔枝蜜》,开头抑,结尾扬,但同时又是开头实,结尾虚,作者通过写梦,将文章的寓意推到更高层次,深化了主题,升华了意境。 3对举式呼应。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首尾呼应方法,主要用于那些以“引用”手法开头的文章,即开头引用一种材料,结尾也用一种材料,两段材料首尾并举,共同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并显示出文章的结构之美。 三、揭示主旨 揭示主旨,就是在文章结束时把主题思想表现出来。一般来讲它有如下表现形式: 1总结评述式。结尾收拢笔势,对前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概述和明确的点示,从而显现作者写作此文的题旨,把作文内容凝聚到鲜明的主题上来,给读者以豁然开朗之感。 2蓄势引申式。这种结尾不是对全文内容直接进行评述、总结、概括或点示,而是宕开一笔,深化一层,将全文的内容引申到一种深刻的意义或深化的意境中去。可以说,在这样的文章里,全文的铺叙、描写,都是为了结尾那含义深刻的“一刹那”,都是为结尾“蓄势”。 3寓意点破式。此类结尾专门用于寓言。在一篇短短的寓言之后,有时可用寓言中“人物”的语言进行点题,有时则可用作者的旁白进行点破。由于有了这种点破,寓言的主旨、意趣便赫然显现,寓言的“身体”便活现出“灵魂”。 其实,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我们善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写出美不胜收的凤头和豹尾。 【新题导练】 文题一:朋友 [点拨] 此文题可引用与朋友有关的诗句、名言、歌词开头,引用宜短小精悍、浑然天成。 此文题可直接介绍写作对象开头。或是点击一群朝夕相处的同学,或是锁定一条颇通人性的小狗,或是交待一台相依相伴的收录机…… 此文题可用写景抒情的方式开头。或描写蒙蒙的细雨,或描写绚丽的晚霞,或描写美丽的柳林……这描写的景物就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此文题可引用与朋友有关的诗句、名言、歌词等结尾,以呼应开头,点示主旨。 此文题可直接抒情结尾,用一两句简短的话点明感情的真挚、友谊的珍贵、思念的强烈。 此文题可用间接抒情的方式结尾,或呼应开头的景物描写,或浮现人物音容笑貌,或回味朋友间的交往细节。 文题二:最快乐的时刻 [点拨] 此文题可用自然式开头。在不作任何铺垫和渲染的情况下,直接引入故事,直接铺展情节。 此文题可用设置悬念式开头。先写一种与平时不同的快乐气氛,这种气氛令人疑惑, 令人急于打听,由此引出下文。 此文题可用特写式结尾。特写是对最快乐时刻精彩描摹,让这特写镜头深深的嵌入读者的脑海。 此文题可用歌声笑声结尾。以传递人物心情,以增添喜剧气氛。 文题三:我的初中生活 [点拨] 此文题可用叙述式开头。如:点击岁月的鼠标,我记忆的银屏上就会呈现出一幅幅初中生活的斑斓画面。 此文题可用描写式开头。如:我的初中生活就是一个字“忙”——起床急急忙忙,走路慌慌忙忙,吃饭匆匆忙忙。 此文题可用议论式结尾。如:我的初中生活有张有弛,有笑有泪。 此文题可用抒情式结尾。如:我的初中生活是一阙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是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 文题四: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介绍你家乡的一种土特产。 [点拨] 此文题可用引用材料式开头。可引用有关诗句、俗语、谜语、传说,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此文题可用简介式开头。可简介土特产的产地、品种等,让读者对写作对象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此文题可用总结式结尾。可准确概括土特产的特点,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印象。 此文题可用余韵式结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