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物理:运动和力知识专题总结(2)
http://www.newdu.com 2025/09/21 11:09:56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三、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理解: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力是不可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产生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4)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共线,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示意图:用线段的长短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来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上箭头的方向来表示力的方向。 作力的示意图时,要对物体先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遵循一定的顺序:重力、弹力、摩擦力。 (6)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7)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8)力的测量: ①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②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 “选”: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 “调”:将弹簧测力计按所需位置放好,指针是否指零,不在校正; “测”: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四、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摩擦阻力。 3、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实验 小车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放下,使小车在水平面上的速度相同。 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推理: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4、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一切物体如果不受外力,都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推理,得出的理想实验,不能用实验验证。 (4)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要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惯性 (1)物理学中,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3)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普遍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4)惯性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惯性的利用和防止现象:汽车启动—向后倒,汽车刹车—向前倾。安全带;安全气囊。 (二)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 1、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3、物体受平衡力作用,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 4、力和运动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