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http://www.newdu.com 2025/09/02 10:09:33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填空: 1.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作用;特别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人的新陈代谢就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下进行的。其中神经的调节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2. 细胞 →组织(4种)→器官 →系统(8个)→人体。 3. 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个部分,植物细胞的结构中,还有细胞壁、液泡等。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组织是由一些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以及细胞间质构成的。人体有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植物常见的组织有(营养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等) 5.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6.系统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构成。 7. 人体内较大的腔:颅腔和体腔(体腔又包括胸腔和腹腔,腹腔的下部是盆腔)。 8.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11. 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而血细胞又由3种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
12.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毫升不影响健康,每个公民有献血的义务。 13.心率:心脏在单位时间(一分钟)内跳动的次数。正常值60——100次/分。 14. 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它的四个腔分别为: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 15.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 16. 把血液送出心脏的腔:左心室、右心室; 接受血液流回心脏的腔:右心房、右心房。 房室瓣:它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它只能向心室开,其作用是: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 动脉瓣:它在心室与动肪之间,它只能向动脉开,其作用是: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 17. 体循环的路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在体循环中,从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流经毛细血管网时变成了静脉血。 18. 肺循环的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变成了动脉血。 19.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 动脉——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去的血管。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静脉——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血管。
27.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28.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适合气体交换的特点:?多、(肺泡数量多)?缠绕、(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 29.肺活量是指人在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它是反应肺的通气的指标,值越大越好,体检时一般测三次,取最大值,成年人约2500--4000ml。 30.呼吸频率:每分时间内呼吸的次数。成年人平静状态下呼吸频率约16—18次/分。其值并非越大越好。 31. 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原理)。 32. 体内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33. 煤气中毒(CO中毒)、溺水死亡分别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肺的通气环节的障碍。 34. 呼吸的意义:吸入氧将体内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供给人体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的需要。 35.排泄:是指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36.
62. 眼球成像演示实验中的白纸板、双凸透镜,分别相当于眼球中的视网膜、晶状体。 63.有的失明者,经检查眼球结构完整无损,但他看不见周围的物体,这可能是视神经或视觉中枢发生了病变。 64.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看”。 65.视觉的形成: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了视觉。 66.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67.听觉的形成: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其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所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68.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随着血液循输送到全身各处。 69.激素: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70.体液调节: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运输而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的调节,叫体液调节。 71.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区别
72.男性主要的性器官是睾丸,作用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女性主要的性器官是卵巢,作用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73.人体的三道防线: 1.皮肤和黏膜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3.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淋巴结)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74.免疫分为两类: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如:第一、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后天的,只对某一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如:第三道防线 75.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病原体等异物) 抗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77.传染病—由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78.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被感染的人群。 79.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性状——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 基因——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 遗传物质——染色体上决定生物性状的物质。 染色体——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80.每一个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胚胎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81.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而成的。精子来自于父亲,卵细胞来自于母亲。 82.每种生物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这些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83.生物体细胞中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受精卵内含有父母双方的基因也都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84.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都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85.父母亲的性状是通过其生殖细胞遗传给子女的。动植物的性状也主要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 86.写出6种组合的图解:AA × AA Aa × Aa aa × aa AA × aa Aa × aa AA × Aa 87.已知的眼睑这一性状,决定双眼皮的基因(A)是显性基因,决定单眼皮的基因是隐性基因(a)。在人群中有如下婚配组合,已知他们的性状或基因组成,请填表写出他们的性状或基因组成。
88.生物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有显性、隐性之分。 89.人类有很多遗传病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且往往是隐性基因。 90.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血缘关系越近的人,遗传基因越相近,婚后所生子女得遗传病的可能性越大。 禁止近亲结婚的目的:大大减少后代出现遗传病的机率。并非能杜绝得遗传病 91.变异指亲代与子代间、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分遗传的变异、不遗传的变异(太阳把皮肤晒黑)。 92.地球上最初并没有生命,原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93.生物进化的历程(趋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9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古代鱼类,最早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爬行类。 95.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96.生物进化的原因: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 97.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被淘汰掉。 98.达尔文认为:大多数生物都有过度繁殖倾向,要生存就得为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竞争,在 生存竞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 99.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都起源于森林古猿。 100.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的生物化石越多; 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的生物化石越多。 101.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主要还是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 10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103.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0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
- 上一篇:2023年初中生物答题规范和技巧
- 下一篇:2023年初中生物答题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