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语文作文开头结尾写作技巧
http://www.newdu.com 2025/01/07 04:01:14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初中语文作文开头写作技巧1、欲扬先抑,开发胃口 唉,老师怎么让我和他坐一个桌呢?她可是我班最凶的女生啦! 就因为这,大伙都叫她“虎妞”。 ——《同桌》 2、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我和阿敏的交情可不一般——初中三年的同桌。 对她,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同桌》 3、描形绘神,印象逼真 她,长得真丑:黄瘦的脸;尖尖的下巴;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眉毛下,一双细眯的眼睛;鼻子扁而大;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略有黄色……唉! 甭提了,她的外表真不符合这么动听的名字——祝丽丽。 ——《同桌》 4、自然交代,平引下文 新学期一开始,我就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班三十三名男生,二十七名女生,男生两人一桌恰好多一名,女生亦如此,必将出现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同坐一桌的危机。 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危机会降临到我的头上。 ——《同桌》 5、歌词开头,响彻云际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惦起/曾经最爱哭的你……”一曲悠扬的《同桌的你》从路边音像书店传了出来,那带着绵绵情思的乐曲,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三年前的时光…… ——《同桌》 6、排比反复,创造旋律 朋友,就是我可以为他献出真挚情感的人; 朋友,就是我可以对他付出全部信任的人; 朋友,欢乐时与我分享,危难时与我同行。 人生中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 我就有着这样的一个好朋友。 ——《朋友》 7、设问开篇,无沿无边 往事如烟,随着时光的流逝,大都渐渐淡忘,而那双眼睛,怎能使我忘怀? ——《朋友》 8、名言指路,开宗明义 培根说过:“无真实朋友之人,可以谓之真可怜而永陷于孤独生活之人。”他的话道出了朋友的重要。 是的,假如一个人丧失了友情,他简直无法生存在世界上。 ——《朋友》 9、对比映衬,突出重点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人渐渐被我淡忘了,然而,有那么一双眼睛,一种声音一个身影,至今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 ——《朋友》 10、倒叙开头,吸引读者 当我们乘着离开国防教育学校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泪水竟然在我的眼眶里打转。难道是留恋吗? 是留恋那一段虽苦虽累但充满活力的生活,还是留恋那待人苛刻却真诚亲切的军人,我们的教官? ——《朋友》 11、拨乱反正,拨云见日 有人说,淡泊就是看破红尘,看透一切,认为一切都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是对淡泊的曲解。 如果我们翻一下词典就会明白,“淡泊”是不追求名利的意思…… ——《淡泊》 12、泰山压顶,观点强现 目前,校园攀比之风肆虐,我认为这种风气确实需要刹一刹。 ——《攀比风,可休矣》 13、联想象征,奇妙无穷 一个梦,曾经在西方强盗的炮舰下埋葬,留下的是老一辈辛酸是泪珠不止的心痛和望眼欲穿的期盼作为见证。 伴随着流泪的长江长大的我们也就少年已尝愁滋味,踩着前辈留下的印证期待,期待着有那么一天……——《期待》 14、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十月九日又到了,鲁迅先生已经逝世六十年了。 从傍晚到子夜,静静地,一个人坐在窗前,任冷雨打着窗棂。 灯下一盆吊兰淡淡地涂抹一壁翠色书柜。 夜风荡起,身上微微泛起寒意。 想起了鲁迅先生,泪水就滑落下来。 15、题记为冠,哲理为先 世间万物皆难逃自然辩证法,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孰喜孰忧,岂可一言以蔽之?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16、博览群书,信手拈来 据说,在非洲的原野上,有一种食虫的花朵,色彩绚丽,芳香异常,许多飞虫抵御不了“诱惑”而葬身其中…… ——《抵御“诱惑”》 17、抒发情感,以情动人 暮色中,几缕炊烟从农舍里袅袅升起。 我捧着一束栀子花,站在张老师的窗前。 张老师,您还是那样忙碌? 该歇歇了吧,今天是您的节日——教师节。 我带着我的收获来看您来了。 ——《琐忆》 18、以物喻人,含义深长 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一棵古老的树,虽然生命已到了最后一刻,但它仍然倔强的生长着。 在它的身旁,一棵小树正在抽出嫩嫩的芽。 老树的根枯了,它把生命的汁液输给了小树; 老树的叶黄了,它把绿色的生命注入了小树。 老树历经沧桑,走完了它艰难的历程。 如今,小树刚刚抽枝吐叶,老树却离开了它……这正像外公离开了我,他来不及接受我对他的报答之情,就匆匆离开了我。 ——《琐忆》 19、解题铺陈,明示中心 责任,就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 军人,有保家卫国的责任; 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 教师,有培养接班人的责任。 工人、农民、职员、商人……人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在我们的社会里,各行各业都有许多尽职尽责的人,他们组成了一道道最美的风景——请允许我,从这道道美丽的风景画卷中撷取一幅动人的画面吧。 20、设置矛盾,引人入胜 “我就不信,你在这个班生活了两年多,对这个集体就会没有一点感情? ……”这是今天早晨班主任陈老师对我说的话。 我望着陈老师愤怒的目光,委屈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心理说:“陈老师,你误会了……我怎么能不爱我们的班级体呢?” 初中作为写作结尾技巧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人们称好的文章结尾为“豹尾”,从中考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 1、一般说来,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 ①画蛇添足。 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 ②空喊口号。 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这种结尾大煞主题。 ③拖泥带水。 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2、如何写好结尾,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呢? ①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结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睛式”。 如中考作文《特殊答卷》的结尾: “6年过去了,这份特殊的答卷一直珍藏在我的抽屉里。我要让他时时刻刻告诫我:知识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 篇末借助精炼的议论亮出题旨,给人深深的启迪。 ②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 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良衬衫。” 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 《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③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 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中考作文《幸福的感动》的结尾: “记得有位诗人这样说:'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是呀,让我怎样感谢你们,爸爸妈妈。你们赋予了我生命,你们赋予了我力量,你们赋予了我幸福,而我却无以回报。有一种感觉叫做幸福,有一种幸福叫做感动。我明白你们的含辛茹苦,我懂得你们的满心希望,我将尽我的力量给大家幸福,让大家学会感动!” ④妙引巧联式。 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歌词等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 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如:《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再如《我多想拥有你,童年》的结尾:“'假如时光会倒流,我愿回到童年的时候,妈妈你是否依然站在小屋的门口……’歌声依然那样清脆、悦耳”。 用歌词结尾增添了行文的韵味,唤起读者的美感。 ⑤镜头剪辑式。 即结尾勾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有镜头感,洋溢着诗意。 如考场作文《小鹦鹉,你飞吧》的结尾:“它去了,穿着一身彩衣,向着广阔无边的属于自己的天空飞去了。” ⑥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 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作文考场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 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如《我的老师》一文的结尾:“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全文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作者对蔡芸芝老师诚挚深厚的感情,处处体现出作者对蔡老师的想念。 这种结尾的分别,更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蔡老师的感情。 ⑦升华主题式。 这种方法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方法。 升华主题要恰如其分,要恰到好处,不要随意而发。 如《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作者在结尾把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由爱母亲推而广之到赞美中国普通的劳动人民,立意深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