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http://www.newdu.com 2025/09/09 10:09:28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C.“......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 如: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 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 “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例如: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 “非”解释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 二、被动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鉴赏技巧
- 下一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古文翻译轻松拿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