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备考经验 > 学习方法 >

高效学习方法(2)


    2、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这是症结所在。一般来说,书本自身的表述,就已经超出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语言体系,哪还能有自己的语言?
    我的想法是:记忆书本原有的关键词、知识点等“点”信息;而后自己去连“点”成“线”——指的是把这一块的“点”信息串成有逻辑的内容。
    怎么联系?
    记住关键词和知识点之后,记关系:并列?因果?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然后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语言逻辑,语言系统,把关键词串起来。——想想把关键词连接起来的是什么?有哪些词:主语、量词、连接词等等;哪些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等。把细节填充进去。
    一颗新鲜的栗子:《自控力》关于睡眠的表述:长期睡眠不足让你更容易感到压力、萌生欲望、受到诱惑。你还会很难控制情绪、集中注意力。
    关键词已标出,关系是因果。串起来是:长期睡眠不足的危害有:增加压力、减弱自控力、情绪失控、注意力不足。(并非范本,不看屏幕,自己说出来的那段话,才属于你;另,这段没有记忆价值,只是打颗栗子)
    试一试,串起来并不难,但需要你调动大脑去思考,可能会磕巴,但一定能做到。——一定要有串起来进行表述的这个动作:一则为了更好的记忆;二则先行锻炼逻辑关系的梳理,考试答题时思路流畅。
    【连“点”成“线”,为了更好地记忆,也为了更流畅地答题】
    记忆关键词-串起来,好处:一、只需记关键词和逻辑关系,省时;二、“串起来”相当于进行了编码(心理学名词,意指对知识点的加工处理),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自己的语言;三、“串起来”时,有主动召回知识点的行为,相当于检测,主动召回而非机械重复,才是记忆的关键。
    对于论述性考试题来说,什么样的记忆程度可以称得上合格?
    这么说吧,观点你都记得,但没有逐字逐句地记忆;能够流畅地信手引用,作为自己论点的支撑。
    【记“少”不记多,反而会记住更多】
    记忆的诀窍,是记“少”不记多;而后由“少”记多。
    什么叫做记“少”:如果是某一块知识点,有很多诠释性的句子,彼此补充、互相解释,那么选取最核心的那句话进行记忆(不必非是一句话,两三句都可以),剩下的暂时舍弃,即使它们补充了许多细节,但只记核心句即可。
    这么做的原因是:
    其一,如我之前所述,教材/论著上的表达,往往过于详实、细节丰盈、内容量大,但书本是为了帮助理解——既然要学习,那么这本书于我们而言有太多“新知”,详实的细节讲述是必要的。但并非需要我们全部记忆,往往提取最关键的某(几)句话,就足够了。
    其二,以期末论文为例,开始写作前,我们会有一个收集素材、积累论据、形成论点的准备工作。你看到的很多材料、观点,都会觉得很有用,然后一一划线、一一扔进word。但真正写的时候呢?往往一整块的材料(围绕着一个核心观点),你只提炼出了一句话,用在你的论文中。
    论述题(考研政治or专业课)的答题,就相当于写作/写论文,而非背诵默写原文。除了那些真正需要一字不差誊写的(很少很少),基本上都是看个人自由发挥。
    其三,关键是你记不完,即使当时记完了,考试时候一紧张,也容易忘记前后顺序,然后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一崩全崩。哈哈哈哈哈哈。
    你要有取舍的勇气和决心。记“少”会让你记得更多,并不是让你真的舍弃。——这点需要看下文。
    【记“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记“多”,看这里看这里】
    我说记“少”,是指在第一遍第二遍记忆时。
    这时候的记“少”,可以减少任务量、缩减复习时间;而且,由于“少”,也熟悉得更快,记得更牢,能够提高记忆内容的覆盖面:当考试时,基本上能做到把关键观点罗列出来。(时间不足时,尤其需要这么做)
    然后,开始由“少”记多。这一过程,放在后几遍复习之中。(从第几遍开始记“多”,自行决定)
    呐,先说怎么做:比如某一段重要文字,你之前记了两个核心观点。在第三遍复习时,核心观点已成为你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记忆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只有当输入的信息以不同形式汇入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时,新的信息才能在头脑中更好地巩固下来。(《普通心理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