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备考经验 > 经验交流 >

中考历史必备清单(2)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但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非常落后;另一方面农奴制的严重阻碍还表现在农奴没有自由,使资本主义工业缺乏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还有沉重的封建剥削下,农奴无力购买工业品,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
    直接原因:残酷的封建剥削激起广大农奴的反抗,农奴暴动频繁,沙皇统治面临危机。
    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巩固贵族统治。 ﹡前提:不损害地主的利益。
    过程: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废除奴隶制的改革,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内容: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解放”农奴;收取份地赎金)(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意义: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蝴蝶结分割线二、日本明治维新
    (此时中国正在进行洋务运动,与此性质相同的还有中国的戊戌变法)
    背景:①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②1853年西方势力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
    ③一部分中下级武士开始接受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并取得成功。
    根本原因:封建幕府的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倒幕运动(时间:1868年)主力军:中下级武士。
    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目的: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成功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掌握较大实权;倒幕派掌握政权后,全面有效的改革。列强忙于镇压亚洲其他国家革命,无暇干预。
    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启示:改革社会中某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只有以奋进的精神实施改革开放,吸取先进文化、科技,才能使一个民族实现自强。改革是推动国家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吐故纳新,才能充满活力。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有何异同?
    相同点:
    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统治者的改革。 方式: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
    作用: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社会性质 局限性:改革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结果:都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不同点:
    (1)背景不同:俄国改革前面临着严重的农奴制危机,没有民族危机;日本则不仅有国内危机,而且面临着外国侵略的民族危机。
    (2)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维新改革扫清了障碍;俄国在改革前没有发生内战。
    (3)内容不同:俄国改革以废除农奴制为主;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以学习西方为主。
    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
    从国际环境上看: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尚不深入,而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从改革阻力上看:日本阻碍改革的幕府统治在改革前已经被推翻,而中国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力量强大;
    从领导力量上看:日本倒幕实力派领袖进入政治核心,握有实权,而中国的光绪帝没有实权;
    从群众基础上看:日本重视利用群众力量,社会基础好,而中国的维新派没有发动群众力量,社会基础弱。
    政治是要靠军事来支持的,明治天皇靠人民从幕府手中夺回了军权,所以维新胜利了;而光绪不发动群众,手上又没实权,所以维新失败了。
    日本因为善于学习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① 坚持改革开放,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
    ② 积极引进科学技术,大胆创新。
    ③ 重视发展教育,大力培养人才。等等。
    从日本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努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改革开放,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平发展,反对战争。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2)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
    (3)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4)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小结表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
    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确立。
    标志: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①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电力、石油);
    ②新机器、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内燃机、汽车、飞机);
    ③新信息传递工具的发展(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新能源:电力和石油。
    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供了制造发电机的基本原理。
    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1906年,使用钨丝的电灯泡问世。爱迪生发明了许多电器产品,正式注册的发明就有一千三百种之多,被誉为“发明大王”。
    1876年3月10日,美国发明家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汽车:
    ①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卡尔·本茨被称为“汽车之父”)(“奔驰”车)
    ②影响:
    A.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使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B.汽车带来的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负面影响。
    飞机:
    ①发明者:美国莱特兄弟;
    ②标志及时间: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③影响:把人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飞机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①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
    ②汽车、飞机的问世,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
    ③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五、对中国的影响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救亡运动高涨。六、对世界的影响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请你谈谈两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以比较的方式表述。
    ①交通:工业革命前,人们坐的是马车,后来坐的是汽船、火车,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坐的是汽车、飞机,给人们的旅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②照明:工业革命前,人们使用自然火或蜡烛等照明,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电力的广泛应用,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为人类驱走了黑暗。
    ③通讯:工业革命前,人们通过邮寄或写信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人们使用有线电话、有线电报或无线电报来传递信息。
    请你谈谈两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哪个时期?为什么丧失发展机遇?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处于清朝前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时,中国正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稍后处于洋务运动时期。
    为什么会丧失发展机遇?
    (1)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文字狱盛行,闭关锁国,无从受益;
    (2)第二次时,虽有洋务运动,但清政府已逐步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更加反动和腐朽,半殖民地化的现实,使中国无力受益。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对比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次:(1)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 18 世纪 60 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并且主要发生在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其他国家的进程相对缓慢。
    (3)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第二次:(1) 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 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如日本、俄国)
    (4)侧重于重工业部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