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3)
http://www.newdu.com 2025/09/13 08:09:25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B.新式教育的出现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化 3.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迁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A.中西文化融合 B.习惯完全西方化 C.天文学发展迅速 D.汉语词汇丰富 4.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革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5.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6.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 A.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 B.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 C.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部编版:八上历史常考点
- 下一篇:初中历史点汇全,历年考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