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地理 > 综合辅导 >

中学地理知识点:《中东》(2)


    4.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材关于中东经济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简明地切入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主题,由此引出石油资源对本区的意义和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隐蔽地说明石油问题是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东石油的分布、产量、储量、出口量及输出路线、输出国家,是这一段重要的知识点。但以上知识点大多并没有由课文直接给出,而是力求引导学生从地图和“活动”入手,自己探求结论。在这里,石油分布图,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的扇形图,石油输出路线图是细化的“课文”。“活动”中还要求学生观察各航线中的重要海洋、海峡和运河,并通过填写表格加以归纳。从而使学生再次对本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加深理解。
    丰富的石油资源使中东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使中东成为国际上的矛盾焦点地区。教材P55提到“有人说:20世纪中东曾为石油而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哪些国家最热衷于插手中东的局势?教材没有明说,但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只要分析出哪些国家在中东利益最大,哪些国家最垂涎于中东的石油资源,学生便可以自行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思维,加强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教材中提到“由于石油资源采一点就少一点,所以这些产油国家,都在考虑石油资源采完以后,本国的经济出路问题。”由此,教材涉及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大都是贫困的农牧业国家,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教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却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也为教师设计课堂讨论,在教学中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提供了线索。
    5.匮乏的水资源
    中东资源的一多(石油)一少(淡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东地区地处干旱地区,多数国家水资源奇缺,有些国家没有河流,或只有季节性河流。人口增加,工农业的发展使本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又进一步加剧了本地区各国间的矛盾冲突。
    教材藉由水资源匮乏这一突出的地理问题,将本区的地形、气候等相关地理特征自然而然地揉和引出。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应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一是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等;二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水资源匮乏对中东各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及水资源分布不均成为中东各国矛盾的又一焦点等。上述内容,教材文字中同样没有明确介绍,而是通过地图与活动课文的有机结合,引领学生的思维横向联系,纵向深入,自行探究地理事物的内在关系。
    这段教材涉及到读图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读世界气候分布图,找到中东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及分布;读麦地那气温和降水量图,描述热带沙漠气候的特征;读中东的河流图,了解中东水资源分布不均。
    读图能力培养虽然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却是P55“活动”──“阅读图8.9中的对话,谈谈你的感想”的思维基础。在读图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判断、特征概括、规律总结等思维活动,进一步解析“中东为水而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
    6.文化差异
    中东地区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地带以及阿拉伯人的聚居区。而信仰犹太教的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土地之争、宗教文化之争由来已久,并愈演愈烈,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教材利用文字介绍、阅读材料、具有典型特征的照片等信息,简要介绍了这里的民族、宗教及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特别在“活动”课文中,将中东问题的核心──巴勒斯坦问题作了简要介绍,不仅与本课开始提出的“中东战争”前后呼应,也将学生对世界上热点问题的思考引向又一高度:发生在这里的不是简单的土地之争,而有着错综复杂的政治、文化根源,有些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在教学中应强调,在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应当倡导公正、平等的观念;应当强调对话而不是对抗;应当同情弱小而不惧强权。在强调人地协调的观念的同时,也应呼吁世界和平,强调民族之间、种族之间的和谐相处。
    以上观点虽然没有直接由课文给出,但教材中给予的信息和“活动”的编排,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了充分的契机。这里,教师恰如其分的讲解和引导应是达到以上思想教育目标的关键。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教材分2课时讲授。
    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建议在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
    1.本课与时事联系紧密,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以便在课上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有充足的思维素材,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但要注意,对一些政治事件及相关名词、概念的解释不必过多。
    2.本课教学中地图的使用率较高,多为各部分文字教材的引申内容、细化内容,是学生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的基础和依据。授课时要注意每幅地图不同的呈现形式及不同作用,对地图信息要进行有效的提取和充分的挖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入手,从感性入手,探究性地学习地理知识。
    3.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4.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计算机将地图的识别、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采编成地理课件,以加强授课的直观性以及趣味性。也可直接采用录像光盘资料,增加本课的纪实性内容。
    【新课引入──“长期的热点地区”】
    在新课导入部分,建议采取以下方式。
    1.学生活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中东”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中东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新华音像中心出版发行的《今日世界系列之八──中东》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中东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中东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中东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可参考“结构分析”内容,形成结构式板书),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责任编辑:admin)